佛陀三言感化:老者携不孝子求助,感动之下儿子泪流满面悔改

时间:2025-05-18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老者常年为子操劳,却换来儿子的不孝与怨恨。

这位白发苍苍的父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带着倔强的儿子来到竹林精舍,祈求世尊开导。

这看似普通的一次求见,却因佛陀的三句话,彻底改变了一个不孝之子的人生。住在他们村里的迦叶尊者,亲眼目睹了这场感人至深的转变。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耆阇崛山的阳光洒在竹林精舍的院落中。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拉着一个年轻人,颤颤巍巍地走进精舍。

阿难尊者见状,连忙上前搀扶,这才发现老人双目含泪,而年轻人却一脸不耐烦。

据迦叶尊者后来讲述,这位老者名叫善明,是王舍城附近一个小村庄的农夫。他的儿子善行,从小就聪明伶俐,在村里的私塾中常常名列前茅。

善明为了培养这个独子,省吃俭用,把所有积蓄都用在了儿子的教育上。

然而,善行长大后却变得心高气傲,不但不体恤父亲的辛劳,反而嫌弃父亲的贫穷和粗鄙。

"世尊,这对父子想求见您。"阿难向正在禅坐的佛陀禀报。

佛陀睁开眼睛,慈悲的目光先是望向老者,又望向那个年轻人。善明立即跪地叩首:"世尊,小儿不孝,我实在无计可施。

他不但不赡养我这个老父亲,还常常辱骂我、打骂我。我们村里的人都说,世尊您有大智慧,求您开导开导他。"

"父亲,您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善行冷笑一声,"我自小就被你管束,现在我长大了,你还要来找人管我?我早就说过,您那些老古董的想法根本不适合现在的社会。

您整天只知道种地、喂牛,连字都认不了几个,凭什么教训我?"

老者听到这话,不由得老泪纵横。在场的比丘们听到善行如此不敬的话语,都露出不忍的神色。

佛陀见状,向善行招了招手:"过来。"善行虽然不情愿,但在众人的注视下,还是慢慢走到佛陀面前。

迦叶尊者回忆说,那一刻的善行眼中充满了叛逆和不屑,似乎觉得任何说教都无法打动他。然而,就在他站在佛陀面前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

就在这时,佛陀开口说了第一句话:"你可知道,你的生命从何而来?"善行一愣,还未及回答,佛陀又说了第二句:"你可知道,你的父亲为你付出了什么?"

这两句话让善行的表情开始变得不自然,眼神中的倨傲渐渐消退。

而当佛陀说出第三句话时,这个倔强的年轻人终于崩溃了。

"你可知道,当你还在摇篮里啼哭时,是谁日日夜夜不曾合眼?"佛陀的第三句话如同惊雷般击中了善行的内心。

他突然想起幼年时的一幕幕往事:三岁那年大病,父亲彻夜不眠地照顾自己,用粗糙的手掌一次次为自己擦拭退烧;

七岁时遇上饥荒,父亲将仅有的粮食都留给自己,自己却偷偷看到父亲在后院啃树皮充饥;十岁开始读书,父亲起早贪黑地操劳,变卖祖传的田地,只为供自己上学。

"那时候,您总是在我生病时背着我走十里山路去看大夫,您的背总是那么温暖......"善行的声音哽咽着,"可我,可我竟然......父亲!"

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水夺眶而出。他终于明白,生命的可贵不仅在于存在,更在于父母无私的养育之恩。

迦叶尊者说,那一刻,善行仿佛看到了父亲操劳一生的身影:那双因劳作而粗糙的手,那个因疲惫而佝偻的背影,那张因操心而布满皱纹的面庞。

所有的一切都在诉说着父亲的付出和慈爱。他跪爬到父亲面前,紧紧抱住父亲的双腿,痛哭流涕:"孩儿知错了!孩儿有眼无珠,不识父恩。求父亲原谅!"

善明也泣不成声,颤抖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好孩子,你能明白就好,你能明白就好......"父子二人相拥而泣,周围的比丘们也都感动落泪。

佛陀见此情景,向在场的大众开示:"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恩德的延续。父母养育之恩,重如须弥;子女孝顺之心,应似海深。懂得感恩的人,方能体会生命的真谛;明白孝道的人,才能领悟人性的善美。"

从那以后,善行彻底改变了。他不仅精心照顾父亲,还戒除了傲慢,经常带父亲来竹林精舍听经闻法。

后来,他在村里开设了一所义学,专门教导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他常常告诉学生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争强好胜,而在于懂得感恩;真正的富有,不在于财富多寡,而在于心中的孝道。"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摩揭陀国广为流传,许多人听后都感动落泪。佛陀的三句话,不仅点醒了一个不孝子,更启示了世人:孝道是人性中最珍贵的美德,是人伦中最根本的道理。

一个懂得孝道的人,必定能够明白生命的意义,体会人生的真谛。善行和善明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教导人们孝道的一个重要典范。

迦叶尊者在结集经典时特意记录了这个故事,他说:"善行的改变让我深深体会到,人心中的善良本性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被蒙蔽。

世尊的智慧,就像明灯一样,能照亮人心中最深处的善意。"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