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佛教要传承和发展
寺院的一砖一瓦、佛像的装金修缮
弘法活动的举行、法师的衣食药品
以及每项慈善公益的背后
必定离不开佛弟子们的发心供养
那佛教中的供养到底怎么做?
就是出物、出钱、出力吗?
今天,我们就好好来讲讲
供养这件事
既然是供养三宝
那么就分别从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
这三个方面说起
一、供养佛 十物供养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常用的供养方式有“十物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
香在佛教中是最常用来供佛的,上好的天然香不仅能通气养神,香为佛使,也是修道的助缘。
需要注意的是,燃香的本质并不是要把香烧给佛菩萨,佛菩萨不会贪图世人多烧了几支香,而是要我们懂得、记得香的精神。
所以,如果要上香,一定要上优质的天然香,一支或三支即可,切忌大把焚烧劣质化学香,不但有贪图功德的问题,更因污染空气损害自身。
很多佛弟子更多地以鲜花来做供养。处世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
供灯也是佛门传统的供养方式,佛法有如一盏智慧明灯,照破愚痴无明,传法也被称为传灯。
而我们也愿去暗投明,勤修佛法,让自己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的一盏灯。
用水果、茶水、食物、宝珠、衣饰等物品来供养佛菩萨,目的是使佛弟子从内心生出一种自觉,得到了什么上好的物品,第一时间想起供养诸佛菩萨,这比嘴上说着虔诚恭敬真实百倍。
需要注意的是,在家里供佛时用的水果、食物、水等也要定时更换、保持新鲜。
如果对“十物供养”要设一个标准,那就是怀着侍奉自己最重要、最感恩的师长恩人那样的恭敬心来做。
二、供养法 七种法供养
我们愿意将品质上乘的这些供品供养在佛像前,这当然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已经是“最好的供养”了。
供养不单单指财物,“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对诸佛菩萨最好的供养,其实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普贤行愿品》中就列举了七种法供养:
1、如说修行供养
依照佛陀宣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佛经和经文“流通分”里经常出现的两个词儿——依教奉行、信受奉行。
2、利益众生供养
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我们都应积极实践。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我们能利益众生,就是为佛菩萨分担职责,就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
许多人对佛法有误解,若直接对他们介绍佛法,很可能被排斥。佛法中有四摄法门,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当对方从内心接受我们,了解我们的善意,并将我们视为良师益友之后,再向他们宣说佛法,就能减少很多障碍。
4、代众生苦供养
以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无力帮助别人,而是因为自他的分别,使我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没有主动替人分忧解难。
5、勤修善根供养
即通常所说的“众善奉行”。
善行的内容很多,如皈依、供养、忏悔、护生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
凡是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事,都是我们应该修习的善行。
6、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舍,即不放弃。身为佛弟子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菩萨行,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给予帮助。
7、不离菩提心供养
菩提心,是自觉觉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由大悲心而来。
在完成自身觉悟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获得觉悟。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
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
三、供养僧 四事供养
供养三宝中,供养出家人是最直观、最具体的。在佛陀住世的时代就有“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药品)。
从现代来看,出门就要花钱,所以很多人更倾向于财物供养 。
同时,供养出家人,使他们安心修行,也是在家居士培植福报的殊胜机会。
供养出家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
如,有为寺院送油、送米、送蔬菜的;有医学特长的,遇到法师患病,更会帮助治疗或寻医问药......
供养三宝功德殊胜,在供养出家人时,不必抱着对方修为是否值得我供养的心态,即使一个初学的小沙弥也不可轻视,以无我、无所求的发心去供养,这样的功德无比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