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憨山大师:母亲二话没说,拿起了鞭子
接上文:
自从那场大病之后,德清更成了家里的宝贝,家人如众星拱月般围着他,哄着他。
而德清却寡言少语,他学说话比普通孩子晚,而且三岁之后,更有一种奇侄的举动喜欢一个人独坐着,不同别的孩子玩,也不出声。
这天早晨,德清的母亲终于忍不住问丈夫:“咱们的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德清的父亲摇摇头说:“别乱说,我看他挺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有什么病?”
蔡洪氏还是不放心:“要不还是他周岁那场病,烧着脑子了,唉!都是我没照顾好他。”说着,她的眼中滴下两行清泪。
但是,德清的长辈们当然想不到,这个他们视之如栋梁的孩子,此时的思想,早已超出了他这个年龄。在这样幼小的年纪,便开始思索关于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和关于人生的种种苦难和解脱。
——
一五五三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德清八岁。
明皇朝在这之前不久,花了大量人力钱财,修复了万里长城,暂时遏止了北方异族的入侵。但东南沿海的倭寇又经常为祸,侵掠百姓。幸而全椒地处江淮之间,离南京很近,并未波及。
德清从小体弱多病,一家都护着他,祖母尤其爱,一月之中几乎有一半时间没有上学堂。加上学堂的老夫子经常生病,管教不严,德清不免怠惰。
一年过去了,母亲检查他的功课,发现这个问题,大为担忧,孩子的身体固然重要,但儿子的前程更是要紧。再说几年的精心调养,德清的病其实早就痊癒,并且恢复得很好,蔡洪氏便和丈夫商量,决定将德清送往隔岸的学校,那所学校的老师是全城最有名的。
因为隔着一条河,往来十分不方便,所以平时德清也不能回家,食宿都寄住在亲戚家里,一般要过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这样做对喜爱孩子的蔡洪氏,和从小娇生惯养的德清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但蔡洪氏知道这样有利于培养德清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知识的学习,所以她毅然将儿子送走了。
德清从小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但毕竟还是个孩子,对新鲜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好奇,所以刚开始到学校里读书,还觉得好玩,但久而久之,终于忍不住想要回家了。
有一次,德清回家小住了几天,终于再也不肯回去读书,抓着母亲的裙角:“娘,让我在家里多玩几天嘛。娘,好不好嘛?”
严厉的母亲二话没说,操起了鞭子。
这位长年礼佛的妇人平时对德清十分疼爱,许多事情上都依着德清,绝对是个慈母的形象,但在德清不愿意过河去上学这件事上,蔡洪氏却是十分严厉。
德清怎么也不相信,平时爱他疹他的母亲会很下心来用鞭子打他,他仍一直总着母亲不放:“我就在家里多住三天,不,就两天。”
蔡洪氏根本没理会孩子的讨价还价,操鞭子将小德清赶到河边。
到了河边,德清再也不肯上船了,他赖在河滩上:“不去,我就是不去。”
母亲发怒了。
平常,慈母是不太会发怒的,但一旦发起火来,却是十分严厉。母亲揪着德清的髮髻,将他推到了河中,掉头就走。
好在那是一个繁忙的渡口,人很多,一同去送行的祖母立刻派人将小德清救起。
德清在祖母的牵引下回家,哭哭啼啼地来到了母亲身边,以为母亲会安慰他几句,不料母亲见了德清,怒气更炽:“你还不过河去读书,回来干什么?这么不上进的孩子,留你有什么用处?”说完又拿起了扫帚。
德清哭叫着四处逃避,母亲下手一点也不心软,边打边骂:“男孩子,动不动哭什么?你要是再不自己去上学,我打断你的双脚。”
打断双脚自然不可能,但德清的母亲这次教训确实十分管用,从此德清再也不敢逃学回家,读书进步很快。
德清读书去了,蔡洪氏远远望着八岁儿子的小小背影,在河边终于露出了母亲的本性,对着河水,抽泣起来。祖母在她身边,叹息道:“你这又是何苦,儿子回来了,要打要骂着让他走,现在他真正走了,却又要在这里哭了。”
蔡洪氏流着泪道:“我是想要绝了他恋家的感情,他才能用心读书。儿子是娘的心头肉,我怎么不疼他?不过男孩子总要多读点书,长大了才能有用。”
祖母也是通情达理的人,她能够理解媳妇教子的苦心,她自己何尝不希望孩子能用功读书,将来做官光宗耀祖。
此后,婆熄二人常常一起到河边,思念河对面的德清,流泪不止。
这样的母亲,是真正的慈母,才是真正伟大的母亲。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孩子的才智毁于父母的溺爱。德清后来能够成为一代高僧,不能不佩服这位母亲的教子有方。
而蔡洪氏教子的这一番苦心也没有白费,德清长大一点,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之后,与母亲的关系显得更亲近。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