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的分类与区分
佛法的分类
佛法依据众生根器的不同,分为小乘和大乘。小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也即菩萨乘。
佛法依据修行侧重点的不同,分为显宗和密宗。显宗侧重对佛法理论的探究,密宗侧重实际的修持。密宗的根基是显宗,其理论与显宗相互融通。
佛法本显密圆通,无门户教派之分。随着流传区域的不同,逐渐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由于唐武帝灭佛破坏了汉传佛教密宗的经续传承,目前汉传佛教流传的主要是大乘显宗的教法。
藏传佛教宁玛巴的修行体系,根据佛法见解的高低,由基础至深奥依次分为:显宗的三共因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密宗的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密宗的内密三乘(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
因此,我国目前的佛教主要是汉传的大乘显宗教法,以及藏传的显密共融教法。
大小乘的区分
小乘教法的核心是出离心,大乘教法的核心是菩提心。因此,区分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即:学佛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
如果是为了自己获得今生来世的名与利而修行,或为了自己从轮回解脱而修行,这是小乘的发心。
如果深刻体会众生皆苦,心怀大悲,为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而修行,是大乘的发心,即菩提心。
修持大乘教法,若凡事都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实际上已远离了利他的菩提心,不能算大乘佛子。
但不论修的是小乘还是大乘,学习佛法,是严以律己,而非律人;是在遇到任何违缘与不顺时,都向内观照,而非向外苛责;是把自己听闻到的法,用来修正自己的言行与思想。
修行,不是为了成就什么,而是引导我们慢慢贴近本心,识得初心。
修行,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心的调柔与改善。
修行越久,心应该要越柔软,心量应该要越来越大。如果听闻了许多高深的佛法,发表了很多深刻的见解,心量反而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冷漠,那并不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是这世间平凡的人,就要以平凡的方法来修行,即“心存善念,尽力而为”,一切行为都出于善良的动力,一切善行都尽全力去做。能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在修行。
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行的是内观的路。用大慈与大悲的菩提心时刻观照自己的心与念,即便是吃饭、走路,也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