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是走向没落的一个标志
禅宗的主要特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重点强调“传佛心印”“以心传心”的特质,认为心法只能以心相传,所以不需要借助文字。文字容易使人停于佛法的表面,反而影响对心法的理解。
相传禅宗的初祖是摩诃迦叶尊者,佛陀在灵山法会上说法,突然停止宣讲,手持一枝金菠萝花给大家看。
当时在座众人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只有摩诃迦叶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点了点头,佛陀于是说道:
“我有清净法眼,涅槃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不立文字”思想的最早的典故。
“不立文字”是《坛经》中的主要思想之一,但是在以前的很多佛经中,都已经出现了这种思想。
《华严经》着重提出了对形象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说“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意思是说,如果用语言去说、用文字去写,就不能如实表达诸法的真如实相,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虚假的外相。
“言”即“无言”,不假言语,无妨言满世间。
另外还有,《维摩诘经》提出了“渊默而雷声”的思想。文殊菩萨率领众菩萨去维摩诘大士家探病,众人畅谈各种不二法门,但当文殊菩萨让维摩诘论不二法门时,维摩诘却一言不发。
不假一言一语,却说出了最高的法,所以文殊菩萨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
其实,不立文字的本意,是脱离对文字的执著,而不是连一个字都不需要。
有些人一味执著于不立文字,认为真理是绝对不能借助文字传播的,连经都不需要,这就是一种偏执。
实际上任何法门都不能完全脱离文字,就连最强话“不立文字”的慧能大师,也说出了那么多的法,说了那么多的偈子。
并且慧能亲自对众弟子说:“以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失本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
又说:“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
在预示人灭的前夕,弟子法海问慧能要留下些什么?慧能大师说出了《见真佛解脱颂》,让法海记下。提倡不立文字而又立下了那么多文字,可见佛法的传承还是要借助于文字的。
真正的不立文字,就是不被文字的表面所束缚,所以“立”应该理解为“依靠”。
真正的心法可以用文字传达,但是不能依靠文字。
即使看似极为排斥文字的机锋棒喝,也是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成佛在根本上与语言和文字无关,但不必离于语言和文字,只要不滞于语言和文字就行了。
慧能提出了“不立文字”的思想,以后的几代禅宗宗师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思想。但随着机锋、公案、灯录的增多,文字越来越多,又加上禅宗门派林立,弟子众多,而其他宗派都渐渐销声匿迹,所以禅宗反而成了文字资料最多的一个宗派。
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禅意由不可言说变成了依附于语言文字,从而使禅宗走向了上层,远离了平民,这是禅宗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