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缘起很平常,却蕴含着很大的意义
《金刚经》缘起很平常:
佛陀在清早,穿好衣服,拿着钵子,到城里挨家逐户乞食。回到住处,吃了饭,收好衣钵,洗干净脚,铺好座位,面对一千多弟子,跏趺而坐。
这时,须菩提突然产生了一个问题:
佛陀所显示的这些形相,不也是很普通很平常么,而佛又具有无上正等正觉境界,那么,一般人要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境界,应当怎样修行呢?
于是,他就恭敬地向佛陀发问请教。这样,就引发了佛陀讲演《金刚经》。
这件事的起因很平常,使用的文字也很浅白,甚至可以说,整部《金刚经》也都如此。
正因为如此,禅宗六祖慧能这个不识字的“文盲”,也能一下子听懂它说什么。所以,不要因为听说《金刚经》是一部著名的佛经典,就认为它一定玄奥莫测。
但是,这样平常的事作为一部经典的缘起,却蕴含着很大的意义,正如《中阿含经》所说: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意思就是说,从这个缘起,可以领悟整部《金刚经》所宣示的佛法道理。
并不是所有佛经,开头都像《金刚经》这样,显示佛的平常生活的。
恰恰相反,许多佛经往往是以显示佛的特异形相,来开头以“方便”说法,比如如何放光动地。
例如有的佛经就是这样开头: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益发觉得《金刚经》中的佛很平常,他是和普通人一样穿衣、乞食、吃饭呀!
这也就是一种启示:佛来自凡人,凡人是可以修行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的。
顺便说说“乞食”。
乞食本是古印度出家的比丘一种修行的方式,它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出家人用以获得维持生命所需的简单食物;
二是可以增进出家人“忍辱”的修养;
三是使施舍的人获得造福的机会。
出家人因而称他们为“施主”,后来中国的禅宗就把“乞食”改为耕作自给,要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从一般社会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乞食”理解为“谋生”,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穿衣乞食”。
于是就明白了,《金刚经》一开头用“穿衣乞食”这些平常生活,一下子就把佛和凡人拉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