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一世:“为什么梵行不久住呢?”
舍利弗独处静默时,心中思考:“有哪一佛的梵行是不久住的呢?有哪一佛的梵行是久住的呢?”
傍晚时分,他从独处静默中起身,到佛陀处,向佛陀提出自己思索的问题。
“舍利弗!毘婆尸佛、尸弃佛与昆舍浮佛的梵行是不久住的;而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与迦叶佛的梵行则是久住的。”
“世尊!为什么毘婆尸佛、尸弃佛与毘舍浮佛的梵行不久住呢?”
“以上诸佛因疲厌,而不为弟子广说正法,他们只宣说了少数的经、重颂、授记、孤颂、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与问答。但不为弟子制立学处,也未制定波罗提木叉。”
就像把各种花放在桌上,并没有用线将它们串在一起,就很容易散落各处,随风飘去,甚至遗失殆尽。
同样地,当诸佛以及由佛亲自接引而证悟的弟子离开世间后,随后出家的人,有着种种的名字、种姓与血统,很快地就让梵行流逝了。
就像在一个令人恐惧的森林里,毘舍浮佛、应供、等正觉,他们了知上千僧众的心念,对他们作了教诫。
众比丘也遵循他的教诫,心由无着而解脱诸漏。
而那座森林是如此地恐怖,一个没有从贪欲中解脱的人,身处其中必定毛骨悚然。
这就是为何那些诸佛的梵行未能久住的原因。
舍利弗接着问:“那么,世尊!为何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与迦叶佛的梵行能久住呢?”
“此三佛不疲厌地为弟子广说正法,为弟子制立学处,并制定波罗提木叉。”
就像各种花被放在桌上,再用线将它们串在一起,它们就不容易散落各处,随风飘去,甚至遗失殆尽。
同样地,当诸佛以及由佛亲自接引而证悟的弟子离开世间后,随后出家的人,有着种种的名字、种姓与血统,而让梵行久住。
这就是为何这些诸佛的梵行久住的原因。
这时,舍利弗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双手合十,对佛陀说:“世尊!现在时机已到,世尊!为弟子制立学处,并制定波罗提木叉,如此能令梵行久住。”
“且慢,舍利弗!且慢!如来自知时机,除非僧伽内发生有漏法,否则大师不会为弟子制立学处,或制定波罗提木叉。”
也就是说,一些有漏法只有在僧伽因成立的时间久、健全化、得大利养、得多闻,更为壮大后才会显现。但在当时,僧伽解脱垢秽,解脱过患,它是无染、纯净,为心材所造。
佛陀转向阿难,说道:“阿难!如来一向在未向邀请两安居的施主告别之前,不会游行诸国,让我们去向毘兰若村的婆罗门告别吧!”
“如是,世尊!”阿难尊者答道。
于是,佛陀着下衣,持钵与大衣,由阿难拿者随侍,一同到毘兰若村婆罗门住处,坐上已敷设好的座位。
婆罗门走上前,敬礼佛陀,佛陀说:“我们应你的邀请,在此地已过雨安居,婆罗门!今日与你告别,我们准备外出游行诸国。”
“诚然如此,乔达摩大师!您应邀在此雨安居,却未能得到所应得到的供养。这并非我等匮乏该物,亦非我等吝于施舍,但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在家的生活从来就是被琐事缠身而忙碌不堪,请乔达摩大师与比丘众明天接受我请食。”
佛陀默然同意,在为婆罗门说法后,他起身离开。
次日供食毕,毘兰若城的婆罗门供养佛陀一件袈裟,并供养每位比丘两块布料。
佛陀再次说法教诫他之后,便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