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寺_山西大同永安寺
山西大同永安寺
山西大同永安寺位于大同浑源县城内东北鼓楼北巷,俗称大寺,是浑源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建筑。寺内院落平坦,布局严整,殿宇巍峨,古朴壮观。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 80 多米,东西宽 50 米,总面积 4000 多平方米。
大同永安寺-历史
据《寰宇通志》、《大永安禅寺铭》载,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 ,浑源州高定父子在废墟上大规模重建。此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 1289 年)、元至元三十年(公元 1293 年)都曾有增建。元延二年(公元 1315 年)高定的孙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内建造了现存规模最大的传法正宗殿,其它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东西朵殿、配殿等建筑,均为明清遗构。
据说,建国初期(一九五○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来山西省大同市进行了一次考察。专家们在对古城大同的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悬空寺等著名文物景点考察後,深感大同地区实乃文物荟萃之地。而更令他们惊奇的是,在浑源永安寺考察时,竟发现了几乎在全国成为绝品的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为正殿所题的「传法正宗之殿」匾额,还有殿内的元代重彩壁画。他们感叹说∶「谁能料到,在这山野小县,竟有如此文物珍品9 五十馀年过去了,在全国上下重视文物遗产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今天,永安寺又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并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永安寺-建筑
北岳恒山脚下的山西省浑源县,是个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之地。这里有名山名寺、有古长城、有古塔古寺古墓古遗址、有温泉、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风味小吃,等等。文物旅游资源可谓丰富多样。而保存完好的元代建筑——永安寺,则是现存古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主体建筑∶传法正宗殿(即大雄宝殿)和殿内的十大明王等巨幅重彩壁画,以其鲜明的元代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为世人所瞩目。
走进浑源县城内东北隅的鼓楼北巷,规模宏大壮观的永安寺就跃入眼帘。当地人称之为「大寺」。据《寰宇通志》和《大永安禅寺铭》记载,永安寺始建於金代,後毁於火灾。元初,浑源州都元帅高定父子在原有废墟上大规模复建。元延佑二年(西元一三一五年)高定之孙高璞又捐资在寺内修建了现存规模最大的传法正宗殿。其他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皆为明清遗构。
整个寺院分前、中、後三院(後院已毁),院落宽敞平坦,布局严整,殿宇嵯峨,古朴大气。寺院坐北朝南,南北长八十多米,东西宽五十米,总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传法正宗大殿了。
据《浑源州志》载,传法正宗殿,殿身高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原有塑像已毁,上覆黄色琉璃瓦,堆花脊饰。殿内明间梁架间雕的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为元代遗构,在山西省内尚属罕见。
传法正宗殿位於寺院中部,天王殿後面,它高高坐落於基座上,前设月台、石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四边则以蓝、绿琉璃瓦镶饰,脊上鸱吻两两相对,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檐下明间、次间均安装有隔扇门,後壁开板门,下面左右两端「庄、严」两个大字,更显大殿庄重气派。整个大殿,采用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稳固庄重,风格疏朗简朴。殿内支柱排列较特殊,明间最宽。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既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又可节约木料,设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大殿檐下柱着施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斗拱。后尾出华拱两翘,耍头承平棋枋,斗拱式样简单、洗炼,全无繁复,支离的弊病,尺度比例与建筑物本身权衡恰当适中。转角采用“缠柱造”,除柱头铺作外,明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稍间,两山面均为一朵,布置合理,显得主次分明,华丽美观。
大殿内梁架制作规整、严谨,也显示出高超的技法。游者置身其中,无论远观(jìn)看,都不能不为古人高超的建筑手法所折服。总之,在建筑技艺和风格上,大殿充分体现了元代及北方古建筑的风格特色。成为反映当时和北方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平的实物见证。作为我省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元代大殿,它自然受到珍视。
大殿内的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制作规整、严谨,主体结构四椽伏对前后乳桴用二柱。后槽金柱直通平梁以下,平梁上立蜀柱、叉手,上置攀间斗拱两层。上下檐桴均插入后金柱大梁间,其间置驼峰,斗。驼峰做法类似“宋氏”做法。檐柱柱头施阑额。其上普拍枋出头处作海索卷瓣。前檐斗施撩檐枋,后尾为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