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寺
普渡寺介绍
普渡寺始建于明代,原名为皇城东苑,又名“小南城”,占地(jìn)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乾隆20年(1755年)重新修葺扩建,后乾隆赐名普渡寺,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47年。普渡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古建专家介绍,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就这一处。
北京东城区普渡寺位于南池子大街,原为清初所建的喇嘛庙。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清代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渡寺”。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式中少见。
普渡寺1984年即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普渡寺地区自然形成一个高密度居民区,普渡寺大殿变成了学校的教室和仓库,普渡寺破损严重,四周的配殿更是不复存在。普渡寺的修缮引起了许多部门和人士的关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3.3亿元文物抢险修缮工程”项目,东城区财政投资4000多万元,搬迁了普渡寺台上的186户居民,撤并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拆除普渡寺周边破旧民房和违法建筑(jìn)5000平方米,彻底腾退文物,进行修缮。
腾退后,普渡寺的修缮完全按照古建传统工艺及文物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殿内的彩画穹顶看起来半新半旧,这是因为在维修时要首先使用旧建筑构件,只有当旧件缺损、数量不够时才用仿制的新件代替。
各地普渡寺
北京东城区普渡寺
北京东城区普渡寺
北京东城区普渡寺始建于明代,原名为皇城东苑,又名“小南城”,占地(jìn)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为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乾隆20年(1755年)重新修葺扩建,后乾隆赐名普渡寺,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47年。普渡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古建专家介绍,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就这一处。
北京通州普渡寺
北京通州普渡寺
北京通州普渡寺座落于北京市东郊武术之乡 ----- 通州区张家湾镇陆辛庄。寺院历史悠久,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前后三进,历经兴衰,寺内香火依然兴旺。僧有悟性,佛有灵光。对于寺院的起源现已不得而知了,可能只有山门的那棵老树成了历史的唯一见证。 但据文字记载,本寺曾于道光十五年得以重修。后来的一段时期,这里的百姓将其称之为“三士庙”-----因以供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而得名。到2002年,一些善众自发筹资对寺院进行了整体恢复和重建。先后复建了大雄宝殿、圆通殿、伽蓝殿、地藏殿、天王殿、藏经楼、禅堂等。于2004年完工。2008年上怡下僧法师住锡通州,因是观音道场,慈航普渡,故取名普渡寺。
江西吉安普渡寺
江西吉安普渡寺於江西省吉安市上沿河路12号,始建年代不祥。据记载,普渡寺在一九一五年被洪水废後,由比丘尼欧阳大慈的姐夫捐资重建,原寺分前後殿堂。前殿正对街道,後殿面临赣江,每当夕阳西下,赣江之水泛映寺墙,红光闪耀,堪称壮观。建寺之初,香火兴旺,每逢观音菩萨诞辰,来此寺供奉香火的善男信女不下千人,是吉安市区内一规模较大的佛教场所。
山西大同普渡寺
山西大同普渡寺
山西大同普渡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县周士庄镇二十里铺村东南,占地面积三十亩。本寺院前身为儒释道圣灵之古道场,历经沧桑,残破不堪。现仅有地藏殿、佛脚印堂及几间寮房。为了恢复昔日道场的庄严与辉煌,构建和谐社会,利乐有情,现任住持释佛如法师发心扩修寺院,誓愿弘扬净土念佛法门,继承东林祖庭宗风,报佛恩德,普渡众生。
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普渡寺
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普渡寺位于微山岛南部张良墓东侧。早在宋代,古留城内就建有佛教设施“普渡寺”,是当时鲁南、苏北较大的庙头。南宋时黄河发水,该寺受到破坏,迁至微山山坡下重建。明清时期微山湖形成。该庙又迁至张良墓东侧约80米处再次重建。拥有1~2.5米胸围的古树10株,历代古碑40多块。而且还有两棵“松抱槐”的奇树;有民谣说:“张良墓,凤凰台,普渡寺前松抱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