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个米尔曼他可以说是体操界的天才,他梦到自己在体操过程中…从上面摔下来。其实你没有真正的得到快乐?因为你今天追求的是一个你无法预测的事情。他觉得这个老人家跟我话不投机,你今生不可能再做体操了,他突然间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我现在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他听不懂什么叫每一件事都有因缘?我带你去见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他觉得这个景色非常的漂亮、非常美好。他也忘了心中的痛苦:....
2023-06-25

午后到底能不能供佛呢
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常持供养诸佛、菩萨,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菩萨设见若华若果无有主甲非人所护。而供养佛及诸菩萨。日应供养诸佛、若塔若像、次供养法、若行法人、及菩萨藏大乘经典,供养众僧及十方土住于大地诸菩萨等,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乐供养佛、乐听闻法、乐奉事僧”....
2023-06-25

济群法师:看清我执的真面目
烦恼往往也特别多,这本书的损坏或丢失就会影响到我们,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无足轻重。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 为什么我们会为这些琐事烦恼?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离开人世,一旦发生的事情中介入”感觉立刻就不同了。一场普通的人间悲剧便顿时上升为头等大事,我们会觉得人皆有一死,可当亲人或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了,我们将缘起的念头和想法当作是。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
2023-06-25

济群法师:当下这一念
无非就是重复贪嗔痴,重复凡夫品质。在生命的低级重复中随业流转,修行就是一个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过程,每天想什么、做什么极其重要,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觉得现在做了什么。和生命的内在因果相比。是代表某种心理力量得到重复。也是决定生命未来的直接力量?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关键就在于现在想什么。想法会产生行为,行为会形成习惯,并决定未来的命运走向,现在就应该从因上去努力,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
2023-06-25

如何从根本断除傲慢心与嗔恨心
我自己有个修行中的小问题,傲慢心、嗔恨心这两种顽固的习气?而不是等它暴露出来之后再去惭愧忏悔:嗔恨心有两种对治方法?安忍品》中讲得很清楚。就会单独把《安忍品》拿出来给大家讲。而密宗摧毁嗔恨心的最好方法,此时就看看这个嗔恨心在哪里?就会发现所谓的嗔恨心只不过是分别念的假象,觉得自己的记性、智慧、能力都超人一等“其实我是众生的仆人,跟过去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的无私付出相比,没有一点一滴值得傲慢之处。....
2023-06-25

念佛人不必改诵《地藏经》
念佛人不必改诵《地藏经》: 印祖开示,凡做功德,仍以念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苏州杨鉴庭因于城门向东洋兵鞠躬, 心念观音圣号,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盖前生怨家,今以破头皮了之)及至头则成(p....
2023-06-25

济群法师:人生这笔账
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得以长青的根本。成了所有人的追求目标, 这种价值观的迅速改变。固然有多年贫困生活后的反弹因素,是道德和做人教育的缺失, 当人们没有做人的标准时。自然会以做事的结果为导向,以牟利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商家欺诈销售,并使整个社会陷入人人自危的恶性循环中,就要将做人和做事结合起来?并把做人的成功放在首位,如果能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合法经营。经营企业就是自利利他的善行——既能使自己获利。....
2023-06-25

如何才能做到“一门深入”
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就不能够见其成就和独到的特色,出家的比丘应该专精于经、律、论的修学,也无法尽学其精奥,学佛之人探究经论是有选择的,学习、修持、研究、弘扬,尔后继者再循著他们的成果续加钻研;而是在于宗教经验、修持法门,以及善知识的选择和追随上,因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门,以致于不论是修苦行、修乐行、修显教法、修密教法。....
2023-06-25

惟觉大和尚: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观
常存知恩、感恩的心:知父母、师长、社会、国家及三宝的恩德,心中感到清净、宁静;生活便容易落入烦恼当中。思惟感受所有人对自己都有恩德”三宝能指引我们使人生迈向光明;如是思惟我们确实应该感恩、报恩。 知道自己与父母、师长、国家、众生是一体的、是共同依存的,便能心存感谢、心存感恩”成就自己的福报、功德、愿行及定力,心里所想的是这份工作种种的缺点。....
2023-06-25

净慧长老:安住当下
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烦恼少一点,修行更不要等待,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如果当下这一念不能照顾好,生命就在我们当下这一瞬间。这许多的生命点也还是由无数个当下所构成。当下就是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我们如果能够抓住生命活动的每一瞬间,能够安住当下,我们的生命就开始从无边的烦恼中慢慢地解脱出来。看我们当下这一念清楚了,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方法。我们要全神贯注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当下。....
2023-06-25

三十七道品指的是什么
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即身念处,念众生都是苦;念诸法因缘生。即永远断除已生的恶业;未生的恶业不要让其生长出来;未生的善业要让其产生出来;思维如意足,它们都能使修行之法达到圆满。笃信正道的根性;精进根,勤奋修行的根性;念根,记忆不忘的根性;一心寂定的根性;明了诸法的根性。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要辨明诸法的真假;精进觉分。....
2023-06-25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 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 一般大雄宝殿还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这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之身。表示证得佛教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就是佛身,应身佛”表示随缘住世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之佛身“ 三世佛有的大殿中所设的三尊佛并非三身佛”....
2023-06-25

明一法师:浅谈忏悔业障
忏悔业障是一种很有效果而且是很有必要的修行方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忏悔业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四个,我们常常说自己业障很重。造作里面有善、有恶、有无记,佛为什么说这是恶业呢,所以佛教给我们始终是破我执、法执破这二种执着而已。为什么说念念为众生是善呢?人起心动念都想别人,起心动念想众生,所以念念想众生想别人。....
2023-06-25

智敏上师:安乐的地方
要追求真正安乐的地方, 要追求真正安乐的地方。很多人误会,死掉了叫涅槃,什么死掉了,这个好像是听起来很消极, 实际上这个涅槃是我们最高的境界,最安乐的境界,一切烦恼都没有的……,没有痛苦……不能从相对的看,相对的安乐总是痛苦的,你同这个比好像是安乐,对那个比是痛苦,正像这个孙陀罗夫人一样的,对瞎了眼睛的猴子比,她是美丽的。跟天上一比。 超出一切痛苦的安乐。这才是绝对的。....
2023-06-25

净慧长老:怎样使自己气息调柔
气息调柔是用功入门的关键。心粗气浮进入不了禅定,所谓调饮食,呼吸在我们人体内部是以风的状态存在,身体内部如果没有风,所以用功又要四大调和,四大调和是以气息作为一个关键,也就是说要使身体内部的风大周贯全身。因为息的基础是色法。自性的光明不能发挥,所以要用种种方便来扫除心地上的尘垢。在用功的过程中就不至于产生焦虑,所以气息调柔是用功的一个关键,把饮食、睡眠、身体调整到适合修定的状态。吃得过饱昏沉重;....
2023-06-25

净慧长老:以无所求的心行无漏善法
是由每个个体生命无始以来所作所为积累的结果。这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从无始以来身、口、意三业活动的积累。也形成了全人类乃至十法界总体生命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一定要从我们心心念念的起心动念处入手,只有从心心念念的活动入手来体会业,生命的种种困惑无非是受业力的影响、业力的牵引。三恶道的众生是以恶业的积累为主要成分,这是作世间善法而感得世间有漏的果报。四圣所作的善业都是以无所求的心为出发点。....
2023-06-25

佛教为什么说“人生是苦”
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毫无意思,也就取消了人生本来应该的努力与向上,悲观地看待人生世界。社会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也都多半会以此为根据。也易于陷在消极悲观的错误当中,只不过这种积极意义产生在对于我们现实处境的正确认知之后。人生怎么会是苦的呢,人生中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这些怎么会是痛苦的、悲苦的、哀苦的事物呢,佛教所说的人生之苦并不是这一层面上的意思,人生当中虽有喜乐,所以佛说人生是苦的那个。....
2023-06-25

安放经书所应该知道的常识
安放经书应知道的常识,对於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所以经典是佛的法身所在处; 助印经典、阅读经书、恭敬经书,但若对经书不恭敬,安置经书所应注意事项,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举凡经、律、论其放置层次。原文经典、经典注解、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3)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
2023-06-25

星云大师:非法非非法
非法非非法,小如芥子微尘。佛教皆名之为‘法’,称为‘正法’,无益于人者。人生之所以痛苦,社会之所以混乱,正是因为许多人在‘非法’中打转:贪财,财富有了;还要贪杯买醉,名位有了;还想藉势欺人,贪吃,肚子饱了;还求山珍海味,贪爱,爱情有了,沉沦欲海⋯⋯以致起惑造业,作奸犯科,与‘非法’为伍?人生怎能不苦呢,认为‘非法’非‘非法’?社会怎能不乱呢, 像桃园一对父子因无力还钱而绑架债主之子,勒索巨款。....
2023-06-25

印光祖师:世出世间法唯是一心作
世出世间法, 世出世间法,唯是一心作。心灭则法灭。欲得灭心法,须知法根源。法根源既得,法灭心亦泯。五蕴既空寂,圆满菩提道, 大乘百法明门论者,天亲菩萨欲令世人咸知心之本体不生不灭,以明世出世间所有诸法,皆依此立。若能了知一切诸法,则一切诸法,皆是真如。则法法圆通,寂照双融,则一法不立。 观世音菩萨以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百法之略称耳。则五蕴悉成深般若矣。群暗皆消,则性相显密,悉是一如。....
2023-06-25

详解妄语的种类及果报
妄语的种类及果报,尤其是诽谤重要佛经,诽谤人的遭报越重, 其次是在佛教中未证言证、做假见证。因妄语而下地狱,妄语者再世为人。不诽谤佛法僧三宝,不恶口辱骂他人或其它众生;但为利他而说善意的谎言不算破戒;但在受非法威胁之下而假意立的约不算真实誓约;不和非配偶的对像说淫秽之语;消除妄语罪业,对治诽谤三宝的罪业,传播《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华严经》、《金刚经》等佛经功德特别大。....
2023-06-25

佛教的五乘佛法是什么
佛教的五乘佛法是什么:佛教的”五乘佛法?人天等各以所修的法为乘。佛陀说:有五种不同的修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教法,运出四趣。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邪见),十善戒的教法,而得生欲界天:有善根的人闻佛声教“以乘修持”苦、集、灭、道,四圣谛教法,而悟真空涅槃真理,以此正法运出三界,因观修十二因缘的教法。....
2023-06-25

太虚大师:楞严大意
不能认清法之实相。能如实觉知者为佛。觉者、谓于诸法实相如如相应者,因此法是如实觉知之法,使众生闻而悟入。谓之佛法。《楞严经》亦是佛随顺众生应机说法所开示的一部经典,人类或其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生长发展的原因,住字有相续生存义。或财、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众生及无情器界,欲界众生。根本否认食、色五欲,而佛教之声闻、独觉二乘法,无漏的清净胜欲,惟大乘佛法,故法身般若大悲大愿。....
2023-06-25

“娑婆诃”的六种意思
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你念这个咒,一切所求、所希望的事情,就是你没有诚心;你对这个咒稍微有一点点不信心,但是你必须要真信心;你诵咒的时候信不信,菩萨是知道的;菩萨都会知道的。你想吉祥,希望见这个好朋友;那么你也要有信心诵持这个咒,甚至于你想要得到一个善知识,本来在比丘往生、涅槃的时候,念死了,我知道人人都不愿意死的?只有佛菩萨知道你的德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住到烦恼的地方。....
2023-06-25

投胎转世情况是怎么一回事
投胎转世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圣者投胎转世是凭愿力自在而来,凡夫投胎转世是随业力无奈而来,同样转世投胎,境界却截然不同。 凡夫(梵语prthag-jana)投胎转世是随习染、妄识而来,当中阴身处于幽暗世界之际,一片黑漆漆不见人影,乃至不见山河大地,内心恐慌畏惧,孤独无伴,徘徊惆怅,若突然看见有光芒出现,动个念头,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现之光,乃至畜牲行淫欲之际亦必然如是,若见男女行淫欲,当下做不了主。....
2023-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