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以求福而礼佛,不以回报而布施,不以他人而行善!
所谓善与恶,在世间法来说,做好事名为善,做坏事名为恶。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真实不虚。”行善累福,方法千万,古语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万千善法皆能积福,万千善法也可开慧。但无论所行善是大还是小,这三句话亦需谨记!
一、不以求福而礼佛。
不以求福而礼佛,福报并非是求来的,而是通过行善、布施、放生等种种培福之法积累而来的。因此礼佛、供佛这种种善法皆需做到“无所求”。正所谓,有求,就有烦恼,有求必生贪念。
如当下而言,一般寺院都是人山人海,来返信众数不胜数。但真正怀着“无所求”之心而礼佛、供佛的有多少呢?很少很少!坊间有句话讲“有求必应”,因此这句话也被用于“礼佛、拜佛、求佛”之中。如若求了不灵,没有动静,也就生出种种谤佛、谤法之心,被种种烦恼所有左右。
古语有云“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因缘果报,自古无差,属于你的,就算你不去求,亦会到来。不属于我们的就算在如何去求,在如何去努力亦难有所得。这就好比,读书之时家中父母常说的,别人家孩子如何,别人家孩子如何。但别人家的孩子,却一直是别人家的。却是不知自家孩子亦是独一无二。
二、不以回报而布施。
不以回报而布施,古语云“舍与得”,有舍才会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懂得舍其必会有所得。但舍亦需真诚的舍,并不是以交易的方式去舌。譬如当下常见的与诸佛菩萨做交易,这其实并不能算“舍”,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所得了。
布施亦是佛教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学佛之人皆知,真正的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消除贪念。反之,如若是求取回报的布施,这也难有所得,恰恰相反不能让我们远离贪心,消除贪念,还会增加我们的“贪欲”。所以无论做何种布施,皆需知晓“不以回报而布施”。
六波罗蜜乃是修习菩萨道的基础,因此这布施的基础亦需做好。如若我们因图回报而去行布施,去积福德。这恰恰相反,福德未积,欲望增长。
三、不以他人而行善。
不以他人而行善,行善积福,作恶获灾。行善不是为了他人,亦不是为了子孙后代。他为了什么?为了能让我们此生能够“离苦得乐”。古语有云“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子孙近在身。”因此,无论是作恶,还是行善,皆是自己的事,而并非是以他人而去做的事。
则善而行,则恶而断,无论大小善行,能以实际去行皆能积累无上福德,无论大小恶行,只要你参与了,亦会种下恶因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