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报应6条,真实不虚!
提及“因果报应”,想必大家或多或少皆有了解。因果,指的是原因与结果,亦指“因果律”。在佛教之中,因果亦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正如经藏所言“诸佛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果,亦是盖一切诸法之形成。
“因”为能生,“果”为所生,因在前,果在后,没有种因,也就不会得果。这因果关系,在时间观点上亦前有因,后有果。这就好比,我们需要去工作,如此才会有工资,那么这个收益就是结果。反之如果不工作,亦就不会有受益。因果报应6条,真实不虚!
一、谦逊好学,智慧就多。
经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开启无上智慧的妙法是什么?这句话亦是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需深入经藏。但深入经藏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是一颗“好学之心”。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不仅是让我们拥有一颗好学之心,亦是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就当下而言,很多人会因学习而烦恼,会因学习而逃避。但试问,古今圣贤,那一位不是“活到老,学到老”。
二、懂得知足,快乐就多。
古语言“知足者常乐”,懂得知足,你就会被快乐包围,难起烦恼。但如不懂知足,不能知足,亦只会让快乐越来越少,心中无尽的欲望永远也填不满。
若能知足,那么所感召而来的亦是快乐,而非痛苦、烦恼等等负面能量。佛说人有“贪嗔痴慢疑”,但如果能将这些斩断,破除,那么你亦能证的果位,离苦得乐。其如经言“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说的亦是懂得知足之理。
三、执著贪婪,贫穷就多。
“贪婪”亦是人人皆具的五毒之一,意指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升起污染之占有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但凡执著于贪,往往就会越贫穷,也就越容易做出一些“利己”害他之事。
说起贪我们或多或少皆会有,只不过有的人贪财,有的人贪名。但不管你贪什么,最终结果就是你所贪之物,最终都将离你远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贪而得来的东西,往往都是“过分”耗福而来之物,但在福耗尽之时,这些东西也就离你而去了。
四、常行布施,富贵就多。
提及布施之事,亦是需要常行之事。为何?对于不学佛之人,常行布施能得人天福报,亦能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对于学佛之人而言,亦是一种修行之法,一种离苦之法。
佛言“三世因果,真实不虚”。一个常行布施之人,就算今生不能“富贵”,但却给自己种下了“无量”富贵之因,在果成熟之时,亦是富贵无比。其就算不学佛之人,如若常行布施,在果到来之时,亦会“富贵满满”。
五、一味享福,痛苦就多。
在佛教之中,我们时常能够听闻到“培福、修福”的话语,而并不是听闻让大众去“享福”,去“耗福”。一个的福有多少?这跟过去世,现在世所行的种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如现在世,好吃懒做一味享福,那么就算你有“金山、银山”一样会被耗空。你当下不去培福,修福,却一味“享福”那么你所得到的痛苦也将越来越多。就如上述所说,当你的“金山、银山”耗空之后,你是否还能继续“享福”呢?这亦是不可能了,但如果当福耗尽在去培福,这亦“为时已晚”。
六、修持忍辱,平安就多
“忍辱”在佛教中,乃是六波罗蜜之一。如经云“修持忍辱”乃是指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所以修持忍辱,亦是每一个学佛者必持之事。
修持忍辱,平安就多。为什么平安就多呢?在生活之中,其实很多灾祸,皆因不能善护口业而引起。但不能善护口业,因何而来呢?那就是“忍不住”,很多事情不能做到“忍”。如若你能忍住,其灾祸也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感恩阅读,分享!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