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佛,入门需要知道和注意的禁忌和知识

时间:2023-04-24

刚开始学佛,入门需要知道和注意的禁忌和知识

  学佛究竟应该怎样学,这是咱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莫衷一是。佛法广博,好像浩瀚的海洋,咱们怎样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路途,以便今生可以取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咱们指出了其间的规矩。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准则是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便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仍是该持咒?是该参禅?仍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疑中。更有许多争辩。有人说要一门深化,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辞中,咱们不知道该怎样学,不知道该怎样修,有人甚至通过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咱们没有按照世尊教训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冗杂遮住了咱们的眼睛,迷失了咱们的路途。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咱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办法,不是修行的准则。就好像咱们要到达一个方针,手中的地图是指引咱们方向,这是准则、主旨。那么咱们是坐船,搭车,这是办法。假如咱们太关注于办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跋涉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准则其实是十分简单的 。《楞严经》 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便是准则,便是咱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便是咱们学佛的主旨。把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果会出世禅定,由禅定而发生智慧。

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开始释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边而入,不行行走正中央,以示恭顺。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行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行以佛殿为信道,恣意络绎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行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全部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行左旋,以示正道。群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行谈世俗言语,更不行大声喧闹,除听经闻法,整体禅坐外,不行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行大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行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行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顺。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群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行批判佛像之庄重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通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若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安置,切不行恣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干净,应尽量修正,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正,纸制者应以恭顺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埋葬。石雕木刻者,以恭顺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办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咱们的眼前,承受香供养。假如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避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间隔,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心(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全部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全部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行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向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文置于不干净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顺时,宜暗里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心,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顺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管佛殿内供有多少佛,一般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群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行个人礼拜,避免影响群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意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兼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显畸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办法:

  第一拜:(发露实项)悔过弟子(某某)愿与众生同修悔过。

  发露悔过 :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全部我今皆悔过。

  实相悔过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悔过。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晰,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某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爸爸妈妈、师长、常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专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全部诸佛。

  1.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2.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专心如法归命礼。

  3.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

十方菩萨影现中,

我身影现圣僧前,

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顺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全部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行移动双脚的位置,避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行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顺,则能感应道交。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落发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行看似恭顺,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RECENT POSTS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德清招待胡顺庵的,是他平常所用的极为简单的饭菜。平时吃惯大鱼大肉的兵备大人的肠胃,此时以燕麦、野茶来调和一下,倒也是可以一去油腥。所以,胡兵备觉得十分新鲜、清爽。胡顺庵...
2025-01-19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东林寺文宣部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赴市心乐颜不变,蒙...
2025-01-19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人不能没有朋友,与朋友交往要带一点侠义之气。虽然不一定要做到为朋友两勒插刀、毁家输难,至少能偶而吃一点亏,让朋友多得一些利益,或是多担当一些责任,都不要太介意。如果对朋友...
2025-01-19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德清上少室山、拜初祖、历游洛阳、伏牛山,最后至五台居留、开悟的日子里,他并不知道少年时代的好朋友雪浪,正在到处追随他的足迹。因为德清在五台山清苦的生活和雪浪沿途的艰辛...
2025-01-18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舍卫国,佛法的光辉普照大地,佛陀在此驻锡,引领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彼时,尊者舍利弗秉持着慈悲济世的宏愿,昼夜不停地以天眼洞察世间,寻觅那些与佛法有缘、应当被度...
2025-01-18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德清天天读经,时时与自己所悟境界相对照,时间长了,连做梦也在参佛道。德清所梦到的文殊菩萨在金刚窟大般若寺中,倚卧状上,妙峰法师在左首待候,德清即上前参拜,并...
2025-01-17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安心入梦乡,如舟泊静港,悠然自得;快乐品佳肴,似蜂采甜香,满心欢畅;欢喜展笑颜,犹花绽春日,明媚生光;健康行世事,若树沐朝阳,茁壮成长。此四者,乃人生之瑰宝,熠熠生辉,照亮前行之路。...
2025-01-16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为何会陷入焦虑的漩涡?皆因那心中所求与手头所拥,宛如天平两端,难以平衡。才华似流星划过夜空,璀璨却短暂,难以承载那浩瀚如海的野心;存款犹如沙滩上的城堡,面对风险之潮,轻易便被...
2025-01-16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观人易如反掌,尤其是那些瑕疵与不足,在旁观的视角下似乎昭然若揭。然而,反观自我,却仿佛雾里看花,难上加难。我们所见的他人,不过是心灵镜像中的投射,是主观认知的剪影。 将过多的...
2025-01-16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西元一五七四年,德清二十九岁,他先上燕京西面的香山游。在这里经过汪伯玉、汪仲淹兄弟的介绍,他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像王凤州、王麟州兄弟以及南海欧桢伯等许多名士。大家对这个年...
2025-01-16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