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智慧包括三种:闻、思、修
如何获得般若智慧呢?一般地说,它包括闻、思、修三种。
闻慧,指从听讲、说读、学习各种佛经知识,所得的智慧;
思慧,指通过静思冥想佛的道理,所得到的智慧;
修慧,则是指修禅定所得的超越一般理性的特殊智慧。
《金刚经》主要讲的,就是佛自身获得最高般若的体验,它对于一般众生,是“闻慧”,也可以启迪“思慧”,但是,《金刚经》强调“无度自度”,“实无有法”,绝对不能代替任何个人修禅定的“修慧”。
这也是读《金刚经》所必须明白的道理。
“无度自度”,首先是要靠自己“发心”,“发愿”,靠自己下决心修行无上正觉。
佛陀很讲“发心”,认为心愿产生的“愿力”是很大的。就像我们现在也同样讲“下决心”如何如何,“发誓”如何如何。
这不仅是由于对外部世界感到无知与无奈,更是由于对自我存在感到命运无常,所以烦恼不断。然而,人生意义何在?
人们往往从历史或现实的圣人、伟人、英雄、科学权威、成功人士或有特色的人物等,作为自己学习模仿的对象,从而认同于某一人格角色的价值,形成对自己未来希望实现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所谓“自我意象”,就是“我是谁”、“我下决心将成为怎样的人”的自我信念。用佛学的话语来说,就是“发心”。
“成佛”即成为“大觉者”,就是“自我意象”。
“成佛”,在现代意义上说,是人的自我超越的最高需求。这种最高需求是人人都具有、或潜在具有的心理需求。
它一旦被唤醒,即“发心”修行无上菩提,那么,修行者就可以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心理驱动力,督促自己努力修行,使自己成佛的“自我意象”得以实践与实现。
“发心”,只能靠自己去发,决心只能由自己来下。无心修行,一切免说,拉牛上树是不行的。因此,在《金刚经》中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其前提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也就是讲先有“发心”,然后才有“怎样坚持修行”、“怎样降伏修行时出现的妄念之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