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一时”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三世
《金刚经》里讲“一时”,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三世,三世就是前世、今世、后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有人说“三世因.果”的时候,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当一个人说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候,人们就不怀疑了,就明白了,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一时”俱足三世,所以在究竟者看来,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幻觉,都是分别心,因为所有的时间都在这“一时”中。前世、今世、后世,就像一箭射穿三孔一样。
曾经一位老法师的说法,每一个讲《金刚经》的人,不管什么时代,不管在哪里讲,他都是释迦牟尼的化现。
事实上,在真正的觉者眼中,所有众生都是佛,所有女性都是空行母,也就是说:
一切显现都是本尊,同时本尊归于自性;一切显现都是上师,上师也归于自性。
倒不是说离开上师就没有自性,或者离开自性就没有上师,而是在自性的境界中观照一切,不要离开自性去找任何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一切事物都是自性的化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外面的世界都是你的心幻化出来的,而是说,你对它们的印象和理解,是你的心幻化出来的。
比如有人到了某个地方,觉得它真是人间仙境,这个“人间仙境”,就是他的心造出来的。如果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可能又会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
心决定了境,而不是创造外境,心中的境是外境在心中的映像。
所以,不离自性,不是说你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你看不见的这个不存在,只是对你自己而言。
人是时间之花,我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当一个人去世,他的世界就消失了,但我们的世界依然存在。
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高不过自己的心,有什么样的心,就只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同样一个地方,为什么有人觉得是人间仙境,有人觉得却是穷乡僻壤?因为前者没有过多的物欲,他只享受当地的宁静和诗意;但后者需要用外面的东西,需要跟外界交流,需要热闹,来让自己不寂寞。
所以,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对后者来说,并不是快乐的享受,那么他也就享受不到大自然给他的礼物。
举个例子:同样是当志愿者,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可能非常枯燥、痛苦。
这就是心不同,智慧不同,对世界的感受也就不同。
所以,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世界,你心中的世界,只能代表你自己。心不同,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同一个东西的印象和理解,就有可能不太一样。
比如一个丈夫出轨了,在已婚女人看来,他是一个不忠于婚姻的男人,应该被唾弃;在已婚的男人看来,他只是一个婚姻不幸的男人,值得同情;在某些年轻女孩子看来,这个男人的老婆配不上他,他是一个勇敢追求幸福的男人。
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想像,去评判这个世界,但那只是反应了心中的世界。
所以,不必执着外相,也不要过于放大自己,更不要陷入断灭。很多时候,狂慧者都容易断灭,容易否定一个非常伟大的存在,认为他不理解的,就是不存在的,是不是这样?不是的。
在觉者眼中的“一时”,其实跟一般人不一样。
“当下成一念,万劫在一心”,意思是无论多么漫长的时间,也离不开一个念头。
如果你熟悉物理学的话,就会发现,爱因斯坦的很多理论,包括现在物理学的一些理论,都和佛家的很多智慧相通,或者说,现代科学受到了佛家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