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六祖是什么时候开悟的?
《坛经》中说,六祖是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明白道理的。所以很多人说,六祖是闻《金刚经》开悟的,其实不是这样。
那时他还没有开悟,如果开悟了,他就不用找五祖了。所以,他当时没有开悟,他只是突然被打动了,有了一点感慨和向往,才去找的五祖。
即使到了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的时候,他也仍然没有开悟,这一点《坛经》中讲过。
很多人认为,五祖说惠能没有开悟,是在掩盖真相,担心惠能遭到不测。其实不是,惠能是真的没有开悟,当时他已经非常接近开悟了,但还没有完全地开悟。
他是什么时候开悟的呢?
当五祖把他叫到房子里,用袈裟盖住他的头,给他讲《金刚经》印心的时候,他才开悟。
开悟的达成,必须有一个印心的过程。开悟是全然接受、全然净信的结果,有一点疑惑,就没有意义,要么流于狂慧,要么由悟转迷。很多人机缘不到时,就算给他开示心性,他也会迷掉。
《坛经》一直重无念,如果没有正确的传承,诵《坛经》就会偏空。
比如,有和尚把《坛经》中六祖所说的无念,当成了证道,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一首禅诗说:“莫道无念便是道,无念犹隔三重峰。”无念还隔着三座大山呢。哪三座大山?初关、重关、还牢关。
所以,要破关,破了一关又一关。所以,六祖的无念是六祖的无念,不是任何人的无念。其他人的无念是凡夫的无念,六祖的无念是圣者的无念。
圣者虽然无念,但他有光明,那是一种归于空性、安住空性之后的无念,是开悟之后的无念,而不是糊糊涂涂、压抑念头的、迷者的无念。所以说,”前念迷凡夫,后念觉即佛”。
不要让外面的世界污染了心,不要因为外面的场面而生起分别心。
如果执着于外境,也就是你看到的东西,心外的东西,就会生起烦恼。不执著于万物,万物就是菩提。
要知道:无念之中,方有大念。
这时,经常会有人问:“那么究竟是知,还是不知?”有个禅师说过:
“知是妄念,不知是无记。”
这种境界,只有证道者知道,因为若知,便是凡夫之知,凡夫之知是妄念,圣者之知是智慧。所以,心不受外境的干扰和污染,归于宁静之后,就有可能契入智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