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四种精神作用,“受想行识”
时间:2023-06-20
“受、想、行、识”,这四个词与“色”合在一起,被称为五蕴。
在这五种存在要素中,除了“色”表示物质层面的存在外,其余的四种要素都表示精神层面的作用。
一,受,相当于感受作用
当我们看见一个东西,脑子里就有所领受。比如看到自己手上的伤口,可能之前没有感觉,但看到了就会感觉到“痛”,这是生理上的痛苦。
除此之外还有心理上的感受,比如看到别人手上的伤口,自己也会有痛感,也就是“感同身受”。
每个人的感受因人而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受”是最为主观的。
二,想,相当于想象的作用
当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是指浮现在心的形象或是其作用。
比如,当人们想起“白花”时,就是由“白”和“花”两个概念构成了“白花”,而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想”。
这点,古代佛学用语和近代哲学用语的差别很小。
三,行,相当于意志的作用
行并不表示“修行”的含义,而是指心的作用向一定方向延续,表示意志或是意志的形成力。
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叫做行蕴。
四,识,相当于知觉、认识的作用
是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也就是六根,来认知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存在对象,也就是六尘。
识与知觉认识所表示的含义相近。
总而言之,与表示物体存在的“色”相对,“受、想、行、识”从四个方面表示精神存在的方式。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色蕴一空,物质的虚幻消失了,跟着心理层面的受(感受)、想(概念)、行(意志)、识(知觉)也就都空了。
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面只提到了色,而没有提到另外四蕴“受、想、行、识”。因为色字一破,另外四蕴也就都破了。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精简的笔法,否则说完“色不异空……”还要说“受不异空……”“想不异空……”岂不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