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的一生:陈家的第四个儿子,13岁出家,62岁圆寂
玄奘出生于602年,在河南省洛阳附近的陈留县,是陈家的第四个儿子。
他13岁时出家,进入他的兄长“长捷法师”所在的洛阳净土寺。622年玄奘20岁,接受具足戒,从此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僧侣。
在隋唐王朝交替混乱之时,玄奘离开长安,来到四川。623年他21岁,唐朝安定,于是他再次返回长安。
这期间,玄奘师从各地的高僧,寻求《瑜伽师地论》原典,下定决心去佛学发源地印度。
629年,玄奘27岁,他悄悄从长安出发,经过漫长的旅途,最终达到印度。30岁,在那烂陀寺,玄奘师从戒贤,学习研究以唯识学为中心的理论,在印度各地求法和探寻佛迹。
645年,玄奘43岁,他结束了17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长安。
回国后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欢迎,自此以后,他开始根据敕命翻译佛典。当时回国后的玄奘,作为负责人开始了翻译经典的工程,并在翻译经典中度过后半生。
玄奘携梵文经典520匣、657部回到长安。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能,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于是唐太宗希望玄奘能够还俗,来辅佐他的政务。但是玄奘婉言辞谢,希望能够专心翻译经典。
因此,唐太宗就把长安的弘福寺禅院,指定为翻译经典的场所。他46岁那年,在长安建立了大慈恩寺,成为上座,专心翻译佛典。
玄奘进行翻译的地点有几个:
长安的弘福寺禅院
大慈恩寺翻经院
洛阳的积翠宫西明寺
太宗的离宫坊州玉华宫
其中规模宏大的大慈恩寺最为著名。648年,当时的皇太子李治,为了祭祀其母亲文德皇后,将隋朝的无漏寺改建而成大慈恩寺。
位于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玄奘为收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典和舍利而修建的。大雁塔当初有5层高,大约六十米。武则天时期曾改建,成为10层高的塔。后来经历了战火,再次改建,成为现在四角7层、高64米的塔。
大雁塔是唐代艺术的宝库,从中可以了解到唐朝的一些往事。
当然,进行翻译这项工作的,不仅仅是玄奘一个人。
玄奘一共带回657部梵文经典,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将这些经典全部翻译成汉译本,必须要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而且团队内的分工极为重要。
笔受:负责将玄奘口述的译语确认后记录下来;
证义:负责研究将梵语译为汉语的译语是否正确,辅佐总负责人玄奘;
缀文:负责将译语统一;
字学:负责研究梵语的音译语是否恰当;
证梵语梵文:负责将翻译好的译文和原文相对照;
手书:负责将翻译好的译文抄写下来。
从以上分工就可以看出来,翻译经典这一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而且分工协作非常重要。
玄奘法师所译经典中最为著名的,就是600卷《大般若经》,和1卷《般若心经》。除此之外,他还亲自翻译了与法相宗、俱舍宗相关的经典。
在中国经典翻译史上,玄奘的翻译可谓是开创了新的时代。
玄奘以前的翻译被称为旧译,玄奘的翻译被称为新译。玄奘翻译的特点是逐字逐句正确译出,而旧译的代表鸠摩罗什的翻译并不忠实于梵本原文,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流畅华丽的文体。
玄奘让弟子编纂的《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了描述当时西域和印度情况的重要资料。
664年,62岁的玄奘圆寂,墓地在西安的兴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