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到底什么是佛?
佛,是觉者、觉悟的意思,觉之标准为般若。
除了大觉者之外,所有其他信仰的对象都不叫佛,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证得般若。因为般若智慧,才成佛,不讲般若,不是佛。
而且,佛是除了必须有般若智慧,还必须走中道。中道不是中间的意思,而是远离偏见、远离二元对立、原理执着,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曾经佛陀住在孤独园里,但他每年一般只在那里住三个月,其他时候都随缘度化。
他总是托了钵,到处去远行,走到哪儿,就待在哪儿,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居无定所,过着流浪的生活。
很多人害怕流浪,害怕居无定所,害怕漂泊的感觉,但佛陀刚好相反,他知道一切都是不由他眷恋、牵挂的。他同样教育他的弟子,要放下一切牵挂,不要眷恋任何一个存在。
就算在结夏期,佛陀在园子里住上三个月,那也只是因为他慈悲。因为一到雨季,路上就有很多小虫子,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所以,佛陀允许僧人在这个时间不远行,免得踩死很多小虫子。
当然,如果外面一直下雨,他们住在外面也确实不好,毕竟人都有肉体,肉体会生病的。佛陀不追求极端的苦行,他接受别人对他的善意,他只是不要求、不追求享受而已。
然后趁着结夏期,佛陀就会在孤独园讲经。
佛是穿越时空、常乐我淨的存在,他属于出世间。
他的世间身份也是比丘,比丘与阿罗汉不同。在解脱层面,阿罗汉也很了不起,但佛还有别的东西,就是利他的行为和觉行圆满的影响力,阿罗汉不一定有。
“比丘”跟“大比丘众”不同,“比丘’最初是出尘的意思,有点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过,能称之为大比丘众的人,绝不是断灭、追求自我解脱的比丘,而是发了大菩提心,发了利众大愿的那部份比丘。
佛陀住世时,有很多阿罗汉和比丘都发过大愿,经常随缘度化众生。他们都是大比丘。虽然,现在仍然有人认为他们归于小乘,但如果按利众的大愿和行为来看,他们其实是菩萨,比如舍利弗和目犍连等人。
”大比丘“也叫”大和尚”,过去,只有戒律清淨、有智慧的僧人才叫和尚,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称得上和尚的。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和尚变成了一种统称,已经没有附加的条件了,已成为一种职业了。
佛陀身边有1250个常随众,结夏期才到给孤独园落脚,三个月过后,大部分常随众又会跟着佛陀四处行化。
佛和别的长老一样,都亲自带弟子,他们一般随身带一个弟子,其他弟子作为随从。一方面,这方便他们随时教调弟子,另一方面,当他们年老之后,年轻的侍者也能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阿难就是佛的侍者。
佛陀的常随众中,大多是比丘和优婆塞,比丘尼和优婆夷很少,主要因为女人在外露宿不安全。后来,比丘尼就经常住在僧团附近,听佛教化。
比丘也叫乞士,因为他们是以乞讨为生的。印度的乞讨者很多,这是古印度流传下来的习俗。乞讨者不觉得羞耻,别人也不觉得乞讨应该羞耻,为什么?你想,如果很多受人尊重的人都在托钵乞食,人们怎麽会觉得乞食很丢人呢?
另外,佛虽然跟魔相对,但佛也有过魔心,但他降伏了魔心,才没有成魔,而是成了佛。
所以,有一种说法:“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就是说,只要把凡夫之心扫掉,就不用去追求别的解脱觉悟,当下本身就是觉悟
“虽也名为佛,只是未成魔;一支无孔笛,吹破诸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