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五种菩提心
从因地到果地,有五种菩提心。
因地,就是凡夫发心成佛,进入修行,到成佛之前的过程。
果地,就是因为发心修行而证果。
第一种菩提心,是发心菩提。当一个人真正有了大心大愿,从灵魂深处想要利益众生的时候,就起了菩提心。
第二种菩提心,是伏心菩提。就是三降威,也就是调伏自己的妄心,真正地实现修心,降伏其心、安住其心、让心听话,就叫伏心菩提。
第三种菩提心,是明心菩提。开悟之后,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之间,就叫明心菩提。
第四种菩提心,是初道菩提。不动地到十地菩萨之间,叫初道菩提。
第五种菩提心,是无上菩提。成佛之后,便是无上菩提,也就是如来。
所以,菩提心虽可概括为“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之心,慈悲利众之心”,但具体分类还是有很多种。
以上这些分类,对应的是不同的修证阶段,进入不同阶段,就有不同量级的菩提心。
最高级别的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大心发大愿才有大果,所以修行一定要发心,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当你的发心足够大时,你就不会留恋眼前的一点得失,不会蝇营狗苟地算计什么。
如果一个人的心里,永远是一个世界,以时代为横坐标,以历史为纵坐标,他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中立住。那他就永远不会去争一个小小的地方,永远不会争一个小小的时代。
所以,当发心够大时,很多屑小的烦恼也就自然消失了,因为觉得它们都不重要。
比如庄子,他的发心就很大,所以他不屑于争取一些小的利益,但他有个当官的朋友很忌讳他,怕他把自己的官给抢走了。
有一天,庄子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种鸟,它一定要喝干净的水,吃干净的食物,如果没有的话,它宁愿饿死、渴死,也不愿委曲求全。
有一天,它飞到森林里,遇见了一只猫头鹰,猫头鹰正在吃死老鼠,见到这只鸟,以为它来抢自己的死老鼠,就呵斥道:“滚,滚,你滚远点,别来抢我的食物!”
庄子,就是那只被猫头鹰呵斥的鸟。他的朋友根本不知道,在庄子的眼里,红尘的官位根本不值一提。
庄子的心,就像《逍遥游》中的那隻鲲鹏一样广阔,他的志向就像天空一样高远,他不会在红尘中搅来搅去,争一些很快就会消失的东西,他追求的是人生的大意义,是真理。
发心大,才有大成就,才有大事业,才能做大事,才能利益千秋万代。
不过,发心大并不等于傲慢。
发心大,是为了产生自信,进而生起佛慢,而不是“贡高我慢”。
什么是“贡高我慢”?这样的人有不少,他认为自己行,天下人都不行,也不学习,装满了一个小小的杯子,就以为自己是大海,拒绝了所有的大河小河,就叫“贡高我慢”。
佛慢,是接纳和包容之后的博大;贡高,是拒绝后的渺小。
我们周围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所长,都可以拿来补自己所短。所以,每次与人接触,我都会问别人一些东西,看看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我从不错过学习的机会。
但“贡高我慢”的人不会,很多狂慧的人都是“贡高我慢”,他们特别注重经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只是,这种类型的人,他说了半天,但不知所云。
为啥不知所云?因为他讲不清楚,自己也做不到,控制不住心。
心控制不住,就是狂慧,这就是狂慧和正慧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