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执念?《金刚经》告诉我们,可以从“灭四相”做起
墨也好纸也好,花也好动物也好,都是你脑补的幻想罢了,如此一来,你人生的无穷烦恼也就能消散许多。
佛陀有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无我相”。只要没有“我”,就不会再有“我的”,更加不会再有“我的”与“你的”之间的分别,那么“我的”烦恼自然也就没有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回过头来看《金刚经》里边这一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豁然开朗。
“我相”就是“我执”,也就是“自我”。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不区别看待自己、他人、众生,不区别看待寿命的长短,把这些都看成散碎的“六大"和“五蕴”。
但佛陀使用“我”、“人”、“众生”的语言,也只是为了沟通,不得不借用这些概念。如果要破除语言呈现的整体性,就可以使用《金刚经》里的经典句式:“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比如,佛陀讲了一套佛法,然后问你:“我讲了吗?”你如果说:“讲了”,那就说明你没听懂。如果你听懂了,就会说“没讲”。
因为我们有放不下的执念。
《金刚经》说,可以从“灭四相"做起
摩罗鸠摩罗找佛陀纠缠不休,非要问个清楚不可,否则他扬言就要退出僧团。佛陀在他的纠缠下,无奈给出了一个盖棺定论式的回答,大致的意思是:
就好像你被一支毒箭射中了,毒致命刻不容缓,这时候你最应该做的是保命,而不是费尽心思去调查射箭之人的种族、身份、姓名,也不是千方百计去研究这只箭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品质。
因为就算你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也不能用来救你的命。人生如此短暂,抓紧时间修习佛法都来不及,就不要去胡思乱想那些有的没的了。
佛陀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只关注如何修行脱离苦海,对于宇宙的终极问题不感兴趣。
这就像是我们都在考场上写试卷,但这张试却根本没打算让所有的人,都能在限定的时间里写完。
这时候有一个学霸站出来,告诉我们这张卷子他已经考过了,然后把解题的公式一并告诉给我们。
就算学霸解释了,一来我们不见得听得懂,可能一个问题又变成十个问题;二来就算我们听懂了,卷子也早就交了。
就像一个人,他千辛万苦爬到山顶,却发现,佛学大师已经在山顶等候多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