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不切实际的妄想,是文明人的流行病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事,挑水做羹,却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
一天,崇信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曾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法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崇信讶异地问。
“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曾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法要给你吗?”
言传不如身教,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虔诚地待人接物,将日常生活与心灵的净化紧密结合,无限就在有限中实现了。
修,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以入世的随缘,做出世的事业,一切都是本来现成的,就在身边,何必要强加多余的呢?
唐代时,有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
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是指示那个人要用心体会,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佛陀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生命就如一篇华美的乐章,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它不可或缺的音符,紧张、浮躁、贪婪,是文明人的流行病。正是因为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妄想,才会和现实脱节,才会有愤懑、挫折和不如意。
人生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因而也只能在生活中落实。
佛陀的智慧扎根于生活,在生活中关怀生命、觉悟人生。
就像苹果从树上掉落,牛顿说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那引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物质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佛陀说是“法”,老子说是“道”,事实上,“法”、“道”都是同一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包含一切存在。
让那日趋粗糙的心灵,
逐渐变得善良、敏感、细致,
那是本心本性,原始澄明的初心。
内心清净,
不随外境杂乱而杂乱,
不随外境污染而污染。
让轻松、宁静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态度,让轻松、宁静成为你生命的芬芳、存在的品质,让生命如花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