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真空之理,就是缘起性空
开启智慧,首先得明白“真空之理”。所谓的真空之理,也就是缘起性空。
道理上明白,实际上也证到,才叫开慧。慧就是明白了,还要去做,明白但不去做,就不叫慧。真慧、大慧必须有行为,否则就是狂慧。
简而言之:能说不能做,就是狂慧。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嘴上讲利众,但实际上老是和人斗来斗去。如果有人反驳他,他就会气得暴跳如雷,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这些都属于狂慧。
所以,即使明白道理,也要慢慢在行为中实践那个道理,最后让自己的做事和道理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说了还得做,光说不做不行,光明白道理没有行为也不行。
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因为真正起作用、改变生命的,是行为。当然,做了也得说,但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为什么?因为,做了事是自己的品德,把自己做的事说出来,把自己怎么做事说出来,就变成了大家的标本。
也想这么做的人,就会学着去做。
如果你的奉献行为有了一定的规模,就会变成大善文化的田地,孕育出很多有品德、有行为的人。
所以,人有了一定的见地,就要有相应的行为,能够经世致用,利益当下的时代。
什么是“明白道理”?
明白道理,就是既了解道理在字面上的意思,又同时用这种真理来观照自己的行为。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照,明白”五蕴皆空”是明理,明白什么都是幻化,像做梦一样,不会永恒,然后把这种智慧用来观照五蕴。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看得见的叫色,也就是有形的;感受到的叫受,主观的感觉;思维意识叫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识,合称为六识。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发现五蕴无不归于空性,都在流动,都在变化,都是因缘的聚合,都会消失,就像我们的念头一样。
有些人的念头可以持续一辈子,比如恨的念头。
实际上,恨就是一个念头,为了实现这个念头,有人想尽一切办法,很多年过去了,最后把恨的人都消灭掉,但他其实不明白,消灭也罢,不消灭也罢,最终大家都会死亡,都会归于空性。
所以,西方文化特别讲究宽恕。实际上,佛家文化也很讲究宽恕。
观世音菩萨肯定不会恨,她知道一切都会很快过去。但很多人总是放不下,冤冤相报这个念头,就像小狗的尾巴,小狗一直追着自己的尾巴,忘掉了世界,忘掉了世界上还有更多有趣的东西,它只看得到自己的那条小尾巴。
当然,小狗不会伤害自己的尾巴,追逐尾巴也不会让它堕落,但人的恨意会让人堕落。
人追逐报复的念头,实践报复的行为,冤冤相报,战火四起,生灵涂炭。
有一部纪录,片中,有个年轻男子说战争让他爱上了杀.人的感觉,虽然战争结束了,但他心里还有一股想要伤害别人的冲动,所以,他在家里总是留着一把枪,甚至希望有人来伤害他,因为这样,他就有了伤害别人的理由。
他心里某种黑暗的东西被启动了,这个东西非常可怕,它虽然只是一个念头,但很多人就是放不下。
所以,观照的时候就要明白,“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都在变化,没有实体,它不会永远都那样,念头一转,它就变了。
就像一个杯子,虽然它看起来有实体,但它也是因缘聚合的,过上一段时间,因缘离散了,它就会消失。
比如说被人打碎了、用旧了、缺口了、被弄脏了等等,都会让杯子变化。
而且,在它成为一个杯子之前,它也是另外一种东西,可能是陶土,也可能是别的物质,总之不是有形的杯子。它经过了加工、烧制,也许还会加上一些其他的技艺,才成为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
有一天,它掉下去打碎了,又会变成其他东西。但它不会消失,它会一直变化下去、一直分解下去。
量子力学把物质分解到最后,就会发现万物变成了光,或是波,有人用弦理论来概括它,有人甚至认为它不是物质,而是活跃的微中子构成的,因为它可以随时变化。
行为也是那样,随时都在变化。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明白这一点,不再在乎“色受想行识”。时时用这种般若之理观照行为,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