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传奇故事:唐太宗让唐僧去取经,是因为他见到了阎罗王?
唐代以后,随着佛经大量翻译过来,出现了一种说法:阎罗王的前身是毗沙国王,也就是北方多闻天王。
有一次,毗沙国王和维陀如生王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毗沙国王兵力不足,吃了败仗,他恨恨地说:“来生我要当地狱主。”
毗沙国王手下有十八个大将,他们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带领着百万士兵,他们也和自己的国王一样气愤,因此也立下誓言:“我们也紧随其后,帮您整治这个罪人。”
后来,毗沙王做了阎罗王,十八大将就是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百万士兵则成为鬼王、鬼卒、牛头马面之类。
但是,不管阎罗王出自何处,人们对他都是无比惊惧,因为他掌管着自己的生死,为了讨得他的欢心,不仅要时时供奉,还要和他的顶头上司地藏菩萨,搞好关系。
民间传说,当年,唐太宗之所以让唐僧去取经,就是因为他见到了阎罗王。
一次,天下大旱,唐太宗便设坛求雨,龙王现身后,太宗苦苦哀求:“多给一点儿!田地都干得裂开了!”
唐太宗乃一国之君,如今低声下气地哀求,龙王怎么能不给面子呢?于是多给了一点,结果导致人间发了洪水,很多无辜百姓被淹死。事情发生后,玉皇大帝要追究责任,就把案子交给阎罗王去审。
没多久,唐太宗就得了重病,因为这个案子要他去作证。
唐太宗来到地狱之后,非常害怕,不过,他是人间的帝王,阎罗王对他还是很客气的。案子审完后,阎罗王说:“你阳寿未尽,很快就可以回去,将来死的时候到我这里报个到就行,因为你是到天庭受审的。”
听他这么一说,唐太宗也很害怕,于是想跟阎罗王拉拉关系,他问道:“地狱里缺什么呢?”
阎罗王想了半天才说:“好像没有番瓜。”
于是唐太宗马上说:“好,我马上派人送来。”
唐太宗回去后,就开始征求到阴间送番瓜的人,这可是个苦差,谁都知道,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
但最后终于来了个应征的,接着,唐太宗又命唐僧去西天取经。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非常害怕阎罗王和他掌管的地狱。
地狱有大小之分,大地狱有八种,每一种各有十六小地狱,共计一百二十八小地狱。管理这些地狱的是三十四类鬼王,手下掌管着无数的小鬼王,按佛经的说法就是无量,没有数量,数不清。
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他的母亲就升上忉利天宫做了帝释天,即玉皇大帝。后来他成佛后,为了报答母亲,便在忉利天宫说法,参加这次法会的鬼神数不胜数,其中就有这三十四个鬼王。
这三十四个大鬼王的上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十殿阎罗。
佛经中说:人死之后,第一七日到泰广王的殿里报到,秦广王则按照此人的记录发放去处。
如果是个大善人,就将其直接送入天界;如果善多于恶或两者不相上下,则直接送到最后一殿转世;如果干了坏事,要先给他照照镜子,让此人明白自己生前所干的事,从此心服口服地去受罪,正所谓“死个明白”。
第二殿至第九殿,按照每个人的罪行,分别发放到不同的地狱,直到刑满释放才被送回第十殿,重新轮回投生。
其实,最初的说法是十三冥王。十三冥王就是十三个佛,比如释迦、药师、弥陀、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等。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十殿阎罗王的说法取代了十三冥王,并流传至今。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非常有趣,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都要划分得清清楚楚,好像人间的各种组织一样。
从古至今,有很多名人死后,都被传说做了阎罗王,比如范仲淹、寇准等,但人们普遍认为宋朝大臣包拯是阎罗王之一。
据说包拯本来掌管着第一殿,但由于他铁面无私,所有的人刚到这里就统统被他打下了地狱,后来,阎罗王的顶头上司地藏王菩萨看不过去,就将包拯调到了第十殿。
或许是出于一种恐惧,人们对阎罗王和地狱制造出很多耸人听闻的说法,比如奈何桥、孟婆汤、牛头、马面、判官、黑白无常等等,说到底,都是劝人弃恶从善、改邪归正的。
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