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智慧,阿难擅长“多闻”,反而成了障碍
阿难很擅长记忆,也就是“多闻”。有些人在开悟之后才开始多闻,而阿难是在开悟前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开悟前多闻,对阿难来说却成了障碍,因为佛陀说过什么,他全都记得,但就是开不了悟,知识损伤了他的证悟、证境。
他一直听着佛陀说的每个字,就像努力地在本子上记录一样,结果就错过了一些直指心灵的东西。那是一种体验,一种只有放空了心,才能去感受的旋律,才能进入的境界。
所以,阿难在佛陀圆寂的时候,也仍然没有开悟。
七叶窟结集佛经的那次聚会,大迦叶就没让他参加,大迦叶说:“阿难还没有离欲,不知道文字背后的东西”,主要是怕他断章取义,引起别人的误解。
当然,后来阿难开悟了,就有了参加结集的资格。
比如一些人讲解《金刚经》,大多讲的都是字面意思,虽然也很好,但是能讲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就非常少,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开悟。
开悟的人可以讲得更好,因为他知道那个东西;没有开悟的人一般讲不好,因为他不知道那个东西。当阿难诵《金刚经》时,他就已经开悟了,“我闻”指的是闻成就。
智慧是活泼泼地,可以生起妙用,反过来说,如果生不起妙用的话,那个智慧就死的。比如,看别人进行机锋的较量,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智慧活不活。
这边问一句,那边答一句;这边再问一句,那边再答一句。
至于答得对不对,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看他答得活不活。如果智慧真的开了,那么他不用思维,自然会出口成章。如果他的智慧没有开,那回答的就只是理,或是思维。
典型的机锋对峙,他问你,你回答,你是思维,还是哲理,或是智慧本体的妙用,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如果证不到那个东西,就是在表演,可以演得很精彩,但不是真东西。
当智慧生起妙用之后,比如讲课,你的脑子里没有字,虽然是第一次讲但也可以讲得非常好。写文章也一样,你不用绞尽脑汁去想,写出来的东西是自性流露。
阿难自己也说过,开悟后的多闻,其实不仅仅是在闻,也不仅仅是在回忆。他会讲出一些自己没听过的经典,就像活水一样,它源源不断,它有自己的生命,是一种非常壮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