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让你放下的不是原谅,而是你的慈悲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
现实也的确如此,人们追求物质的节奏越来越快,现在比十年前快了10%,如果这样继续快下去,我们可能连休息时间都保证不了。
不过不少人也开始发现,即便现在每天如此忙碌,却没有预料到的安逸,反而越来越不快乐。而且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会发生,比如奶粉、鸭蛋事件。
尤其当科技掌握在不信因的人手里,他们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之所以会这样,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越来越少了,人心纷纷投向名和利,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
1950年,有位19岁的大学生,给爱因斯坦写信提出了一个疑问:
“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我自己是什么,我发现自己被束缚在这个宇宙的一个角落,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
收到来信后,爱因斯坦很快回了信,他肯定了这个年轻人的思考,但同时又告诉他,这样提问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着,重要的是问自己怎样度过一生,这才合情合理。”
他认为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若想达到这一目标,他说“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
爱因斯坦认为,古代东方贤者们的思想,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这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佛陀。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陀的理念都适合每一个人,永不过时。
比如说“慈悲”,佛陀的慈悲遍及任何众生,不论人或是动物。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佛不让杀动物,对植物也该如此。其实动物和植物的差别很大,二者虽然都叫生命,但植物并非由五运组成。
人的天性中,与生俱来就有悲悯心,即使不幸福,可当看到一个众生被残害,也会自然流露出不忍。
所以,佛陀的慈悲观很适合人类,纵然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离开它。
慈悲引申出来的,比如佛陀对修行人的教诲:“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
这种处事的原则,就是非暴力,人类需不需要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有人认为这样做太懦弱,被欺负就应该反抗,其实,以暴制暴只能让争斗升级,安人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式。
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所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慈悲都是需要的。”当然,慈悲是一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只有明白了为何要慈悲,怎样拥有慈悲,才能真正做到慈悲,坦然放下。
人生中所有的磨炼,都可以加速圆满,可惜的是,这种理念当今很少有人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