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形色、色身,也可以说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或者一切物质形态,比如金钱、地位、名誉。
“空”是指虚空,真空。“不”和“异”是双重否定。物质的“色”有一种先天性,就是包含着不稳定,包含着“短命”。
“色不异空”,就是说所有形色有相的东西都是虚空变化的。
比如人生就像风中的蜡烛、深秋的落叶,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熄灭、飘落。我们是由四大所组成的身体,一切不过是假缘暂住而已。
“空不异色”,一切形色有相的东西都是因缘凑合而成得,因缘凑合就是空性。
所以,不应该以色执著为实有,也不应将空执著为虚无。比如经历过恋爱的人,也是经历了一场认识“空不异色”的过程。
首先,坠入情网的人为“色”的表象所迷惑;然后,面临分手时极为痛苦,也是执著于“色”的痛苦;最后,回到原来的孤独状态,进行思考,并渐渐认清事物的本质,“空”。
但“空”并非虚无,而是因缘果报而成,所以不必执着,因为执着了也不会改变什么,除了为难自己。
“色即是空”,虽然“色”是“空”的,但这一切物质现象,也都是因缘所生。
换句话说,“色即是空”是“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两句经文的结合。
“诸行无常”,一个人的心和周围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很快,没有一刻停留。
“诸法无我”,就连这个人自己也都是变化的,一个念头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一个新的;喜欢了又不喜欢了,不喜欢了又喜欢另外一个。有生有灭,有灭有生,生生灭灭。
无常和无我,结合起来就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虽然“空”就是“色”,在无常的生活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着,但我们可以在发现无常事物的基础上,照顾好自己,竭尽全力地生活。
生活原本就是平静的,一连串的念头就像一颗颗小石子,激起一个个水花,但水花过后,水面依然平静。让自己的恢复的平静的状态,是一种能力,也是“空即是色”的本意。
有人说平静就是虚无,是不在意,不被触动,其实颠倒了,因为具备了平静的能力,所以才不起涟漪,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受去不听、不看、不想。
一个人在经历和明了无常的基础上,回归一种简单和纯粹的心态,是“空即是色”的一种诠释,这与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相仿:
一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相信并崇拜规则,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
二重境界,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一切如雾里看花,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三重境界,参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要不断地反省,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