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佛陀:“为何说六入,也是以如来藏真如为本体呢?”(下)
(接上文)譬如有人用舌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之后就会疲劳。如果此人有病,就会感受到苦味。
如果此人无病,就会感受到甜味,分别出甜、苦之味,方才显出舌根的作用,而嘴唇不动的时候,应该是淡然无味的。
由此可见,舌头本身以及因舌疲劳所产生的味觉功能,都是菩提心一念妄动所成。舌根凭借甜味、苦味两种虚幻的现象,以及淡而无味的虚假状态,吸受相应的境相,便产生了知晓味道的功能。
实际上,此知味的功能如果离开了甜、苦、淡等虚假的状态,毕竟没有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此知味的功能不是从甜、苦来,也不是从淡而来;不是从舌根生起,更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为什么呢?
假如此味觉是从甜味和苦味来,感受无味时,这个味觉就应该消失,何以仍能感受到淡味呢?
假如此味觉是从淡产生出来,尝到甜味时,这个味觉也应该消失,为何仍然能感受到甜、苦两种味道呢?
假如此味觉是由舌根产生出来,可舌根并没有储存甜、苦、淡的味素,因而味觉是不可能由舌根产生出来的。可见,此知味的功能本来就是没有自性的。
假如此味觉是由虚空产生出来的,它就应属于虚空自身,并不是非得经过口、舌不可。况且,既是虚空自己生出知味性,此知味性又与你的舌根有什么相干呢?
因此,应当知道,舌入是时空中虚妄暂存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非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譬如有人一只手是冷的,另一只手是热的。他用冷手去接触另一只热的手,若冷手温度很低,热手的温度便跟着下降;若热手的温度很高,冷手的温度便跟着上升。
依此看来,二手相合就会觉得有冷有热;二手相离也会觉得有冷有热。两手相合便会有冷热相互涉入,若涉入得太久,就会有发生感触疲劳的现象。实际上,身根以及疲劳产生的变相,都是菩提心一念妄动所成。
身根凭借离、合两种虚幻的现象,吸受相应的境相,便产生了触觉功能。
此功能若离开接触与分开两种感觉作用,以及合意与不合意两种判断,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如此看来,应当知道,此触觉功能不是从离开与接触而来,也不是因违、顺而有,不是由身根自己产生,也不是由虚空生成,为什么呢?
如果此功能是由身根接触而来,当其分开时,触觉就应该随之消失,又何以仍旧能够知晓身根与外尘相离呢?
如果此触觉功能是从身根产生,而身根并没有储存离、合、违、顺四相,依凭什么去作出触觉判断呢?
由此可见,身体的触觉本来就没有自性。如果此触觉功能是从虚空产生的,虚空自己具有的触觉,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身入是时空中虚妄暂有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
譬如有人劳苦疲倦就要睡眠,睡足了就觉醒。醒来之后,便会回忆起梦中所见境相,也会失去某些记忆,忘记某些景象。
以上忽眠忽醒、或忆或忘,都是颠倒之相。这些颠倒之相生起、保存、变易、消灭,前后相续,次第迁流,收摄、潜伏于心内,这便是意根的知觉作用。
实际上,意知根以及此根的知觉作用,都是菩提心一念妄动所成。意知根凭借前五尘的生、灭作用,吸摄相应的内尘,使前五根所包含的部分内容循着由外至内的通道,流入意根之所在。
如此,意根便有了觉知的功能。此功能若离开了睡眠、清醒与生、灭两种境相,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
如此看来,应当知道,此觉知功能不是从清醒、睡眠而来,也不是从生、灭之中产生,不是从意根之中生出,更不是从虚空之中产生出来,为什么呢?
如果此知觉功能是从清醒而来的,睡眠之时,它就应该消失,为何又能知晓正在睡眠呢?
如果此觉知功能必从生尘而存在,当境相灭除之时,它就不应该再存在,领受灭尘的主体又是谁呢?
如果此觉知功能必从灭尘而存在,那么,当境相生起之时,它就应该随着灭尘而消除,领受生尘、分别苦乐的主体又是谁呢?
如果此觉知功能是从意根生出,觉醒、睡眠二相乃是随着身内之肉团心而开合的。离开此开合之二体,此觉知功能就等于空中花,毕竟没有固定的自性。
如果此觉知功能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便是虚空自知自觉,与你的意入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意入是虚妄暂有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自生的自然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