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漫谈|莲池大师古语四颂之节选
今天上午给大家来分享一下莲池大师的“古语四颂”。同时大家看前面的是弘一大师的真迹,这是浙江湖州朱居士把他珍藏的弘一大师的墨宝捐赠给寺院,有四幅,今天我们展出两幅。 这个古语四颂是莲池大师在《山房杂录》里面写的,“四颂”是选用了老子《道德经》的文句。第一是“大音希声”,第二是“大器晚成”,第三句是“大智若愚”,第四句是“大巧若拙”,那我们今天分享第一句和第四句。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声 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高僧都是对儒道释三家非常精通的,而且能够圆融无碍的。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他通宗通教,给我们留下的《弥陀疏钞》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小百科全书”,用华严的理念加以诠释,又有着禅宗、法相、天台的诸宗的理念。那从莲池大师的古语四颂来看,他对于老庄思想也是非常了解,而且会给予一种佛法的诠释。 憨山大师有一本《道德经注》,在他序言当中说到,他从小就爱读《老庄》,只是文句太简古,义理太深邃,他不是很懂,也看到诸家的注解,也是搞不大明白。所以他出家之后,利用修禅之暇又断断续续地研讨《道德经》,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研讨,终于给我们留下了一本珍贵的注解——《道德经注》。在憨山大师序言当中,他对于儒道释三家的同异,给出了他精辟的比较,他说“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就是他通过研究儒道释三家的义理,“愚意”就是很谦虚的说愚人,愚下之意,说孔子和老子就是佛的化身。那憨山大师何许人也?那是了不起的高僧,开悟的高僧,他的肉身(现在)还在南华寺,那是禅净都是双修的。所以我们现代人没有深入经教,不要乱发言。
莲池大师仍然很看重《道德经》的义理,用长行,用偈颂,来帮助我们理解。确实《道德经》现代人如看天书,以憨山大师那样的智慧,他都用了十五年。那莲池大师也是了不起的人物的,也是宗门教下都是通达的,叫做宗通说通的大祖师,我们来看莲池大师是如何理解的。包括弘一大师,他是我们近代大家非常景仰的一代高僧,在世间时就是大才子,出家之后,把多才多艺全都放下,就剩下用书法来结法缘。那弘一大师竟然选莲池大师的偈颂作为他书写的材料,说明他是认可的。
大家看弘一大师的书法别具一格,出家之后,经过自己的修行,也有印光大师的指导,他在五十岁之后就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的独有的风格,称为“弘体”。字为心声,那我们看弘一大师这个书法的落款是庚午七月,庚午年是1930年,弘一大师出生在1880年,1918年出家,1930年的时候正是五十岁、五十一岁的时候,就是他书法的风格在转向的转折点。所以看这两幅书法也能够看到他原来那个魏碑的书法的一点痕迹,但是逐步转向以后的那种谦谦君子、没有火气的那样的状态。所以大家可以看看,这可是弘一大师的真迹了。
我们是形式和内容统一,一方面欣赏弘一大师的精湛的书法,一方面看看莲池大师从他修行的实践当中,结合《道德经》的深邃的理念,给我们一些佛法的义理、修行上的指导。
大家来看“大音希声”。
大音,这个“大”就是其大无外的大,实际上这个“大”就表明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那从心性当中的那个“音”表现在形态上,好像你是,好像没有音声。那这个“大音希声”是用音声的一种比喻来阐述我们的心性,以及从这个心性当中,我们修行的行为该怎么去做。老子《道德经》他是以虚无自然作为妙道的,所以他整个的《道德经》都贯穿着这么一个线索。那对于大音希声,莲池大师有一段长行来帮助我们理解。大家看看:
“空谷悠然也。一呼而响应十方。雷霆寂然也。一鼓而震惊百里。若夫春禽昼啼。秋虫夜鸣。繁其声者。小音而已矣。故世尊默然良久。而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言。而帝释云善说般若。大音希声。非此之谓乎。颂曰。”
颂曰就是下面的偈颂,先看这段。我们这几代人中国文化的底蕴都很浅薄,看这些如看天书,还幸好莲池大师解释了一下,就这个解释的句子,它里面有些典故可能我们也不明白。那么我们顺着这个文句来说,这个“大音”,有个比喻——空谷传响,山谷空空如也,幽然寂静,但你对这个山谷发出一种声波,它马上就有回响,这叫“一呼而响应十方”。你对那个寂静的、幽然的空谷,你呼,它马上有回响,这个回响它会放大,传遍十方。有时候你到山里的寺院去住一住,那如果寺院有狗,它狗吠一下,你觉得声音很响,它那个山谷传响。
那第二个比喻,“雷霆寂然”,就是打雷之前,它是寂然无声的,但是这个雷霆、电光因缘凑起来一鼓,那这个雷霆震惊百里啊,特别是春雷。二十四节气有个“惊蛰”,冬眠的这些昆虫,那春天的一声惊雷把蛰伏的昆虫全都唤醒,它起来了。“震惊百里”,从这里理解大音,它是从寂然的空性里面出来的。那跟大音相对比的就是小音,一般的音声。那春天来了,百鸟都在白昼去鸣叫。春莺、杜鹃、燕子、麻雀,春天的禽鸟,白天的啼声,还有秋天的夜晚,蝉虫的夜鸣,这种声音很繁多、很繁闹,它也给人一种盎然的感觉,但是它没有震惊时空和人心的力量。这就是小小的音声而已。
所以大音希声。大的音声,好像你听不到声,但里面具有很强的力量,生命力。就像释迦牟尼佛说法,说法不一定是把声音传达出来的说法,有时候他默然说,默然,他也在说。世尊拈花微笑,那拈花微笑就在说法,百万天人惘然,不明白,莫名其妙,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以心印心。佛有时候对一些外道——外道会提很多问题。外道心外求法,他都在世间的四句里面:有、无——不是执有,就是执无。非有非无,既有既无。常常对外道的这些戏论、无意义的世间的这些东西,佛是用置答,默然。但这种置答里面是有内涵的,所以外道常常见到世尊默然良久,哎,他开悟了——“开我迷云”。为什么佛会默然?那外道总是在四句里面,超越四句去反观,他可能就开悟了。因为外道他也在修道,他也有相当的定力,点拨一下他就过来了。
再就是“空生”,空生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金刚经》的当机者。“宴坐”,他在那里打坐,宴坐不言。帝释天就是忉利天 wang,就是这种宴坐,对空性的那种证悟就能感得帝释来供养。那帝释供养当下就请法,请求须菩提尊者讲般若妙法。那须菩提还是默然。帝释就赞叹“善说般若”,天花供养。那须菩提说我未说——我并没有说。帝释天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乃真说般若也,(堪)受供养。著名的维摩诘居士默然,文殊师利菩萨赞叹:“乃是真说不二法门也”。不仅语言文字——文殊师利还是用语言文字来破二的对待,阐述不二。那维摩诘连语言文字都不要,默然。默然,才叫真正善说不二法门,因为不二的那种绝待的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所以“大音希声”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那这个偈颂就是对长行的高度提炼。看看偈颂:
不音之音,名曰至音。
沈沈寂寂,吼动乾坤。
无叩而鸣,古人所箴。
学道之士,默以养真。
大家看这个书法,你看弘一大师用他的书法体,也在表达这么一个非常形而上的玄妙的道理。
“不音之音”,这个不音就是抵达我们的自性本源,他的法性层面是离开一切音声之相、语言之相、分别之相的,这叫不音,这是我们的心性的体。由这个体能够生起它的妙用,随顺一种缘,它能产生一种音,所以“不音之音”这是谈心性的体用关系。那你从心性的体用去把握,这个音就叫“至音”,就不是世间法里面的音声了,有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劫外之音、玄妙之音。为什么说知音难得呢?言外之意,这个音声之外的那种意思,就像弹琴,这个琴声不一定人能听得懂的,所以就叫对牛弹琴,牛是不懂这个琴音表达心性的东西。连伯牙,他就是一个知音钟子期,钟子期去世之后,他就觉得在这个世间弹琴无意义,没有一个知音,干脆把琴摔碎了。这叫知音难得。
“至音”,是法界当中至妙的音声。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表达为法音,八种特质——清、畅、哀、亮、微、妙、和、雅。那这个至音是怎么发声的?第三句“沈沈寂寂”,寂而无声,离一切相,绝一切造作施为。这就是我们心真如门里面不生不灭的那样的一种体性,“沈沈寂寂”。如果用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对无量寿的一种描述。古人会说“沈沈寂寂绝施为”——在这个沈沈寂寂的体性当中,杜绝一切的作为、施设,它是绝待的无为。
但是“吼动乾坤”,这就表明从这个无为的、无相的、不音的体性当中,能够随着一种因缘显现它的音声,这叫“不音之音”。古人就说,“沈沈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你像“咣”那样子,跟它接触到了,相应了,那这个沈沈寂寂好像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体性当中——无端就是无始无终,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你找不到它的始和终,也不知道它来去的方向。无端,但是它显示雷霆般的响声,像雷震一样的吼,它的力量感非常大,是由于它跟沈沈寂寂的心体相应,所以就吼动乾坤,整个天地都是动起来,六种震动,乃至十八种震动。这吼那比世间的狮子吼还要震撼、嘹亮百千万亿倍——吼动乾坤。我们是有这样的体用的,每个人都有。
那由这个大音希声,来看看我们在现世的修行当中怎么得到一种启迪呢?先看一种负面的劝谏——“无叩而鸣,古人所箴”。我们的心性就像洪钟,已然成就的洪钟,你有叩,你去叩它才会响,你没去叩它,它(却)忽然响了。“所箴”就是规劝,你不能这样,甚至带一种责备的语言。由此,学道之士,就是修行妙道的人,“默以养真”,首先你得要做到大音,它是沈沈寂寂的,它是默然的,在默然当中来涵养自己的真心、真性。
如果你不是这样,你就会一天到晚地向(外)去说,“无叩而鸣”。佛门当中弘法利生,不是说你自己很主动的——哎呀,我学了很多经论的,我满腹经纶了,你们要不要讲法呀?我跟你们讲一讲。这就是无叩而鸣了。佛门(应该)是龙天推出啊,你就一辈子做好自己修行啊,你先不要打讲经说法的妄想。等你在默以养真的过程当中,诸佛菩萨、护法善神都在关照世间的修道之士的,你真正到了那个份上,自利到了相当程度,有利他的资本,那自然就有因缘龙天推出。而且,最好要三请,辞不赴请,你才出来,这叫应这个“势”,这个是应运而出来。所以从开始你得要默以养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完成一个自利的过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要人家没有来请你,你要说我来说法啊,这叫“无叩而鸣”,这是不正常的,也是效果不佳的。所以这个“大音希声”,它有这么深邃的内涵。
下面我们看第四个“大巧若拙”。先看这段长行:
“骐骥负千里之能而迹滥驽骀。栴檀值大千之价而形同枯木。若夫振螳臂于齐轮。呈驴技于黔虎。售其巧者。小巧而已矣。故马师具大机大用。而初守钝于磨砖。香岩能答十答百。而终甘心乎学圃。大巧若拙。非此之谓乎。颂曰。”
先看这一段。对这个大巧,是把这个大巧解释为“不巧之巧”,也是谈自性的。自性大道,这个“巧”,就带有一点谋划了,策略、造作、技巧。但是大道无术,(得)离开这个巧。所以,一个真正的怀道之士,他(的)表现形态反而觉得有点拙,拙朴。拙朴又比较诚实,有点这个感觉,不会去作秀的。你看这也用几个比喻。骐骥就是骏马,良马。它负千里之能,就是骐骥是千里马,能够一天跑一千里。但是看它的样子“迹滥”。从事相上、从它的样子来看,跟那个劣马也差不多。但是,你真的是牵这个马去试它的能力,它马上脱颖而出。平时你看不出它有这种能耐,这叫“骐骥负千里之能而迹滥驽骀”。
“栴檀值大千之价而形同枯木”,栴檀香,高贵的香木。优填 wang 选高贵的香木,就是用栴檀木来雕佛像。那旃檀香木很难成材的,数量很少,尤其是牛头旃檀。所以它价值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它从形状上来看跟枯木也差不多。世间人都看形态,但唯有真懂的人,就看他的品质。所以千里马非得要遇到一个伯乐才能(被)识别。要么这个千里马也就一般地去背负盐车了,去拉盐车去了。那栴檀也是价值量很高,但是看过去像枯木。由这个大巧来看看相应的一些小巧。小巧,它就容易张扬,容易表现自己,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往往都会贻笑于人。
这里就提出两个公案:
螳臂当车,“若夫振螳臂于齐轮”,就是春秋时候,齐庄公带着朝廷百官和武士去打猎,那都浩浩荡荡,那齐庄王的那个车轮都是很高大——骏马拉的。你看那个螳螂呢,虽然它觉得自己:我的手臂很长,我要把它挡住。螳螂当车,那齐庄王看得都好笑啊,他就问御车的人,这是什么虫啊?敢这么来挡我的车。那御者说,这种虫叫不自量力,知进而不知退,不量自己的力量轻易地来捣乱。(这是)螳臂当车一个公案。
再就是“黔驴技穷”,这也是一句成语。黔是贵州省的一个名称,黔。贵州那个地方——黔地,并没有驴,有好事者就用船运了一头驴到贵州去。但运过去之后也没有什么作用,就把它放生在山下。那贵州有很多老虎,老虎一看,都没看过庞然大物,很害怕它,吓一跳,哎,这么大的动物来,好像像神一样的,开始老虎很害怕。尤其那个驴,一见到老虎就叫,这一叫老虎就更害怕,赶紧跑得很远。开始老虎很怕驴,但是慢慢地它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动物啊?它就左右、远近观察,观察来观察去,好像也没什么本事啊,就慢慢接近接近,接近它,还蹦到前面,蹦到后面试试它。那这个驴最多用蹄子踢一踢,除了蹄子踢一踢什么招都没有。这个老虎终于明白了:你就不是这么一点本事吗?慢慢地就把它的喉咙咬断了,把它的肉吃完了,“黔驴技穷”。这就是“售其巧者。小巧而已”。好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是一点小本事,不自量力,小巧而已。其实我们没有涵养的人,常常会这个样子。自己很傲慢的,自己一点小本事,好像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他不了解高人里面还有高人,实际上他也不是高人。他就不谦虚,他就小巧,就没有涵养。所以修道之人,他要守拙。即便自己有大巧,他的表现形态好像他是很“拙”,很没有本事,很平常,深藏不露。
所以这就举出佛门里面两位禅宗的祖师。“马师”就是马祖道一。马祖道一他出生的样子都是大人之相,这叫“牛行虎视”,那是具有大机大用的人,那是第二十七代禅宗祖师(般若多罗尊者)给达摩祖师授记,(也)都对于马祖道一有授记的。所以他具大机大用,是一个大的法器,具有着续佛慧命,大的作用的人。但是他开初的时候,“守钝于磨砖”——这是禅宗的一个著名的公案,磨砖。马祖在坐禅,南岳怀让禅师,知道这是一个法器。就问他,你在这里坐禅图什么?他说,图作佛,我在坐禅是为了作佛。于是,怀让禅师就在他不远的地方拿块砖在石头上磨砖。马祖就问,你磨砖,干什么?就是磨石头干什么?磨石头,是要磨砖能成镜的。那磨砖岂能成镜?那怀让禅师就说坐禅岂能作佛?你在这儿坐禅怎么能做佛呢?这里面就有一些机锋转语,实际上马祖他是大机大用的。但是他开始守拙,还要用磨砖来启发他。这是第一个公案。
第二个公案是香严智闲禅师,他在沩山灵佑禅师座下。香严禅师根机很利,叫做“答十答百”——就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根机大利。那灵佑禅师看到这个样子,也知道他是值得培养的法器,就有一次跟他说,我也不管你答十答百,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你道一句。这一下就把他问住了,他答不上来。然后他就找了很多禅书公案,也找不到答案,于是让灵佑禅师跟他说,灵佑禅师说,我不跟你说破,说破了你以后会骂我,你自己去参。这香严禅师就发了狠心,把原来的那些书都不看了,宁可一辈子做一个闲汉,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所以他以后就在另外一个道场,“甘心学圃”,就是种菜。他有一天在锄地种菜的时候,有一块石头,他把那个石头就一抛,正好就——“击竹”啊——击中一个毛竹上,那铿的一声,一声响,一下子开悟了,这就是“击竹开悟”的公案,“一击忘所知”,这个公案。
所以香严智闲禅师也是具有大机大用的人,但是他最终——就是他以后表现形式(是)在学菜农的过程当中开悟的。这些都是“大巧若拙”的含义了。
下面看这个偈颂:
不巧之巧,名曰极巧。
一事无能,万法俱了。
露才扬己,古人所少。
学道之士,朴以自保。
这个“不巧之巧”,也是体用关系。道家讲“损之”,损之法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无为的状态当中,是离开一切技巧的,离开一切术的。但是无为,又无不为,你得到无为的体性,应机缘,能够无不为,这时候的巧就叫极巧。所以前面用“至”,这里用“极”,这个至和极,都是超越世间二的对待的那种绝待心性里面显现的作用,就叫极巧。
“一事无能,万法俱了。“真正修道之士,你不要说表现自己多才多艺,很有能力,我什么都能干,其实一事无能。君子不器,因为他是无为的,你不要在事相上显示你很有能力,抵达那个自然虚静的体性,好像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无事于天下。事无事,为无为。所以一个真正的修道人,叫闲人,叫无事之人,至少你先做到心里无事,在迹象上你可以做事,但心里一定要无事。在世间、出世间可能你大有作为,但是你心性当中绝对是无为。这里面比较微妙了。
“一事无能,万法俱了。”当你用无为、无事的心态去对待这个世间的万法的时候,你要看到这个万法的因缘法的缘起的空性,当你照见了它的空性的时候,不在事相上去纠缠,你就了达万法。用心如镜。这个心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空空洞洞的,但这面镜子又能够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那这个胡人汉人一离开,它又是空空如也。
所以要了达万法从它的本质来看就是梦幻泡影,从它的事相上来看,你应事而了,空空如也。要有这么一种心态,一事无能,万法俱了。
“露才扬己,古人所少。”你可能有点才能,能够做种种的事,很有能力,但是你很张扬,很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看什么事情我都能够拿得起,露才,就显露自己,炫耀自己,还有免不了有胜负心和虚荣心在里面,这种露才扬己,古代的修道人是很少的,也是要避免的。世间法你露才扬己,往往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但是这个名利是世间人都愿意追求的,你才能很高,你得到了,你没有想到谤随名高,你的知名度越高,诽谤跟着而来。道隐无名,大道隐在无名状态,不要显露自己。
孔子为什么讲君子不器,君子你不要把他认为你是一个专门人才,像一条船一样只能在水里浮,像车子那样只能在路上走,这是器,都有某个特定能力。但是君子不器,你没有特定的能力,但是他又无不器,他是一个通才,它有智慧的能量,随缘可以成就任何的事业,但是因缘不到,卷而怀之,和光同尘,守拙。
这样“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学大道的人,“朴”就是那个没有散开的,那个原始的,质朴的状态,要保持质朴、淳朴、朴素、浑然、不分别。保持这种状态来自保,保什么呢?保住自己那颗赤子之心,那个纯净的心,那个无分别的心,那个仁爱之心,智慧之心。这就是内在的涵养,在学道,在悟道,在养道,在证道。这些全过程都要用朴,朴就是保持你本有的、本真的状态。不要去作秀,不要做表面文章,不要欺世盗名,不要露才扬己,不要去摆什么大架子。这样就是道法自然了,保持自己天然的,先天的,我们亘古亘新的那颗淳朴的心,那就是圣人之心,那就是真如之心。
你看,这些道理。莲池大师古语四颂,把这个大音希声,大巧若拙作为古语,实际上是上古中国的大智慧的人留给我们的真实的法语,我们要按这种我们古人留下的智慧来作为我们修道的指南,才不会走错路,才能够抵达我们道业的宝所。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仅为分享交流所用。
感恩您的阅读和评论,如有受益敬请点赞、收藏并分享给更多有缘之人,也期待您的关注、一路同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