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布施是修福,但通常会犯三种错误
《金刚经》中重点讲布施、持戒,所以会经常看到持戒修福者如何如何。
修《金刚经》的人,前提就是必须持戒修福。只有持戒修福了,才能得到《金刚经》中的智慧,反之则没有意义。
布施就是修福,非常重要,但布施通常会犯三种错误:
第一种,认为是“我”在布施,“你”在接受“我”的布施,一副趾高气扬的傲慢姿态,或者非常执著,这是错误的。
第二种,期望得到回报,而且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我给你一个铜板,你就给我十个铜板”“我供养一块钱,你就给我无量的福报和功德”。
第三种,图善果,希望布施能给自己带来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对的,佛家允许这样的布施,佛家称之为种福田,但它不究竟,为什么?因为,图善报仍然是有所求的,有所求、有所图谋,就不是最高境界。
如果一个人坐在那里讲《金刚经》,但心里想的是听的那些人如何给自己回报,这一次课要收多少多少钱,那他就讲不了《金刚经》,就算讲,讲出来的东西也不对。
为什么?《金刚经》和别的不一样,是真正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是无求的,佛陀是无求的。
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就期望回报,那就玷污了自己做好事的那份心,这是不对的。
而应该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不要在乎过程,更不要在乎结果。布施的时候就是这样,布施自己该布施的,不要在乎过程,不要在乎对方,不要在乎自己,不要期望回报。
这叫“三轮体空”:
没有对自己的执著;
没有对别人的执著;
没有对行为本身的执著。
怎么才能做到不执著?不要执著自己怎么样,也就是做到“无我”,人的烦恼来自什么呢?来自念头,无穷无尽的念头,所有的情绪都是念头引起的,没有念头,就没有过去,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不随喜的一切,也没有悲哀的往事。
当然,没有念头,也没有那些温馨甜蜜的过去。所以,一切都是念头,人生就是念头。
爱情是念头,仇恨也是念头,贪婪是念头,沮丧是念头,悲伤是念头,欢欣也是念头。除了念头,还有一种感觉,在心里荡漾着,构成了一个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所有感受,构成了他所认为的自己。
但这个自己,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而真正的菩萨不在乎这一切,他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在乎感受所构筑的那个自我的世界,他也不去想自己怎么样。
真正的菩萨,甚至不觉得自己的一切是属于自己的,他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属于世界的,他只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这些东西给众生带来更大的利益。
所以,布施的时候,不要执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