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传奇故事:她生了五百个儿子,因此又将其称为“鬼子母”
从名字判断,鬼子母即鬼子之母也,一听就知道绝非善类。
的确,鬼子母专门以人间的小孩为食,她又叫“欢喜母”,欢喜的梵文是“诃利帝”。据说此女出生时容貌端丽,看见的人无不喜欢,于是父母就给她起名“欢喜”。
后来,她生了五百个儿子,因此又将其称为“鬼子母”。
在佛经中,她的全名是“诃利帝药叉女”。其实,“药叉”就是“夜叉”,是一种行走迅速、吃人的鬼怪。中国民间习惯将那些凶恶的女人称为“母夜叉”,比如《水浒传》中的孙二娘,她不仅长得膀大腰圆,而且专卖人肉包子。
关于鬼子母的故事,佛经中有详细记载。
当年,古印度的王舍城中诞生了一位独觉佛,于是举国欢庆,有五百多人兴高采烈地去参加盛会。
这些人走到中途,碰见了一个身怀六甲、提着牛奶的牧牛女。
众人对牧羊女说:“王舍城里出了一位佛祖,现在正举行宴会,你想不想和我们一起去?如果能亲近佛祖,以后可能会有莫大的好处。”
牧牛女一听非常高兴,忍不住手舞足蹈地说:“太好了!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佛祖呢!这个大好机会我可千万不能错过。”
跳着跳着,牧牛女突然弯腰抱住自己的肚子呻吟起来:“哎哟!哎哟!疼死我了!”
原来,经过这么一折腾,牧牛女竟然流产了,此时正是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但众人唯恐耽误了盛会,便弃她而去。
万般无奈之下,牧牛女用手中的牛奶从寺庙中换了一些供果,向佛祖求救。
这个办法还真灵,很快独觉佛就赶过来了,牧生女将供果献给佛祖,并咬牙切齿地许了个愿:“我来生定要投生在王舍城,吃光那里的孩子。”
由于牧生女的感望极其强烈,后来她果然投生于王舍城的药叉神将娑多家中,成为他的长女。她一生下来就非常讨人喜欢,于是没多给她取名为“问利帝”,意思是“欢喜”。
小时候,她就和健陀罗国的半支迦药叉指腹为婚,长大后,他们便顺理成章地结婚了,并生下五百个儿子。
由于牧牛女武艺高强,因此她每天都要抓回一个孩子大嚼,王舍城终日被愁云笼罩,家里有儿女的人夜夜哭泣,不知哪天从睡梦中醒来,就发现孩子不见了。
佛陀见此情景非常忧虑,为了解救王舍城中的无辜幼儿,同时教化牧羊女,让她改恶从善,佛陀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一天,牧羊女外出佛陀趁机将最小的儿子藏起来了。
她回到家中,发现儿子不见了,售急万分,虽然她吃别人的孩子时面不改色,但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疼爱。
牧羊女心急如焚地找了一圈,没有任何结果,等她静下来心掐指一算,知道孩子被佛陀藏起来了,于是找到佛陀,哭哭啼啼地求他将孩子还给自己。
佛陀说:“你想想看,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只不过少了一个就伤心成这样,那些被你吃掉孩子的人家,一般都只有一两个孩子,他们失去了最心爱的骨肉,心里又会难过成什么样呢?”
牧羊女听了佛陀的话,不禁着愧万分,但她想了想,马上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吃小孩,以后吃什么呢?”
佛陀说:“你别担心,只要成为我佛门弟子,努力修持,并尽心护持所有僧尼,一定会有所成就。从今往后,当你觉得饥饿时,只要默念自己的名字,或你儿子的名字,马上就会饱了。”
这时,牧羊女终于放下心来,虔诚地皈依了佛教,并发誓终生保护儿童和妇女。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古印度,人们非常敬奉鬼子母,经常在门厅或厨房内供养她,以求生产顺利,母子平安。
不仅如此,佛教密宗还专门有祈祷妇女生产顺利而修的法门,“诃利帝母法”。在唐代不空和尚翻译的经书中,有一卷《诃利帝母真言经》,里面详细介绍了妇女生产时该如何修法。
佛传入中国后,鬼子母一般都和其他诸天排列在佛祖两侧,但老百姓并不了解她的来龙去脉,看见她身边总有一个漂亮的孩子,以为是送子娘娘或送子观音,因此一直单独供奉她。
鬼子母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女,也许有人会奇怪:她不是夜叉女吗?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夜叉应该非常丑陋平时,人们总是将那些穷凶极恶、粗俗不堪的女人称之为“母夜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女性夜叉一般都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