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智慧,怎么做才能“如如不动”?
佛陀讲法49年,心却如如不动,他为什么能49年如如不动?因为佛陀能够用理和事,来印证自己证到的东西。
比如有些人,会去专门求教大师,为的就是看看自己证道了没有。其实,证到或者证不到,自己还不知道吗?就像一个人吃饱了还是没吃饱,只有自己最清楚。
明白还是不明白,自己最清楚;
烦恼还是不烦恼,也自己知道。
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慈悲的人,不可能证道。
当然,人总会偶尔有一点小情绪,习气谁都有,而且随时都会出现,但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因为就算看破它,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本质。
只有看破它,直到应对它,才是修行。
佛陀就是通过具体的做事、讲经、说法,来印证自己的证悟,即使面对提婆达多等人的时候,佛陀也在调心。
就是说,要在做事的过程中,看自己能不能积极地做事,同时又如如不动,在动静中不离智慧,动静如一。
比如有些人,一早起来就有禅修的习惯,然后上班,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心里依然平静如水,感觉和禅修没有什么区别。
有人每天工作的时候,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说很多话,处理很多对方的情绪,但他自己的心里却不起涟漪,如如不动。
因为他们无论何时,都是动静一如的,一开始需要刻意去练习,但到后来就彻底不在乎了。因为已经不执着了,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分别,无论出还是入,都是那样。
修到一定的时候,虽然做了很多事,也很认真的去做,但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因为心里没有放任何事情。
所以,佛陀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在讲经、说法、教调弟子,但他又什么都没有做,心平如镜,心静如水,永远不离光明定境。
有些人刚开始对“空”似懂非懂的时候,反倒给自己“躺平”找到了借口,说既然一切成空,那还要努力做什么?其实是完全曲解了“空”。
佛陀明白“空”的道理,但他度众49年如一日,每天都在忙碌,就连在乞食的过程中,他都严格按照乞食的规则,展示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看破是智慧,积极是行为。
真正明白“空”的人,行为都是积极的,因为心如明镜,所以看破世界。不执着,不执着于事情本身,也不执着于功德,所以选择对自己最有意义的行为,随缘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