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三藏法师与《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本叫《般若波罗蜜多心》,没有“经”字,这是为什么?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下面,署名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就是指大唐,这个不用多说。
“三藏”是一种容器,类似于箱子、篮子。
比如佛经分为分为经、律、论三藏,也就是佛经可以放在三个大篮子里做区分,所以“藏”本来就是一个箱子和篮子的意思 ,后来引申出别的意思。
比如“经”字,原来就是一根根线的意思,用这个线或者绳子,把竹简编起来,编成一个可以卷起来的一个竹简,像一本书一样,后来就变成了经典的意思。
“藏”字也是这个意思,原来本意是容器,因为盛放经书,而变成了经书的代名词。
“三藏法师”,是对高僧大德的一个称号,他的知识非常广博,通晓三藏,经律论他都懂。
不仅如此,他自己因为通晓佛典,精进求学,又能够把这些东西给传授出去,也就是法布施,是布施里边最高级的。能够指导别人修行,而得到功德,堪为人师,所以叫三藏法师。
“玄奘”,玄奘法师是唐代的僧人,他俗姓陈,是今天河南洛阳人。幼年时家境不好,13岁出家,因为很聪明,有慧根,21岁受具足戒成为资格完全的一位僧人。
在受具足戒以前,他已经名声在外,说他是“博通经论”,也就对佛经的了解很深的意思。
唐太宗贞观三年,长安发生了饥荒,朝廷允许百姓离开居住地,到别的地方去找吃的。玄奘就利用这个机会,潜出了长安,前往西域。
当时唐朝禁止国民出境,所以他是“潜”出长安。后来他到了印度,在当时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是个寺庙大学,叫“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的学说理论。
很快,玄奘法师的名声就传开了,后来还登台与大家讲经说法,登台辩经,都取得了胜利。大家称他为“大乘天”,意思就是说他像神一样。
他回国的时候,带回了大小经论,大概600多部。晚年主要住在长安的寺庙里边,从事译经。65岁的时候园寂,葬在西安附近。
提起玄奘法师,就一定会说到《心经》,这里有两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他带回来的那600多部梵文佛经,由他亲自进行翻译,其中就有这部《心经》。
第二种说法是,玄奘法师和《心经》的因缘,是他在前往印度,走到克什米尔高原那一带,因为路途很险恶,虎豹横行,玄奘大师为了躲那些虎豹,只能在一个山洞里打坐。
到天刚亮的时候,他看见一个老僧,身上长满了各种浓疮,依然在那静坐。
玄奘大师上去行礼求问,这位老僧授他《心经》一卷,说:“如果你诵读《心经》,那么就山川平易,你要登山、过河都非常容易,那些猛兽伤不了你,妖魔鬼怪也伤不了你。”
这第二个说法的来历很可疑,出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就是用汉字一个个去标梵文的音,形成了这么一部经典。每一个字都是汉宇,但是如果不懂梵文的活,却一个字都读不懂。
这部经,它原来有个序,在序里面说到,玄奘大师和《心经》的一段姻缘:
玄奘大师从四川到长安,然后再从长安去了印度,途中碰到一位老僧,教授他的心经。后来,玄奘大师又在“那烂陀寺”,居然又看到了这位僧人,并且告诉玄奘:“我就是观音菩萨”。
所以,在《心经》的下面,署名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