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区别在哪?
很多人能够把整部《心经》,统统背下来。即便背不下来,很多人也都会记得这第一句:
“观自在著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它的意思无非是观自在菩萨,用他的深广的般若智慧,去观照,他认为或者他发现五蕴是空寂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然而,事情远没那么简单,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够展示阅读佛经的不容易。
首先,“观自在菩萨”,这是一个菩萨的名字。
然而很多人熟悉的,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为什么在玄奘大师的翻译下,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开始就把它翻成了观自在菩萨呢?这和观世音菩萨和观音菩萨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就是一个能够把很多人问倒的问题。
我们知道,关于究竟是观自在菩萨,还是观世音菩萨,历来就有很多争论,其实这个争论毫无必要。
在现存的好几个译本的《心经》当中,比如在鸠摩罗什的译本当中,《心经》的主要讲述者,是观世音或者观音。而在玄奘大师翻译名下的译本里,又变成了观自在菩萨。
这两个名词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让后来的对佛文化感兴趣的人,或者研究佛文化的人,感到困惑。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大概在公元三世纪晚期,竺法护在他的《正法华经》译本里边,就出现了“光世音”这样的一个菩萨的名宇。
这个“光”字,和观世音的“观”字,含义基本相同。意思大概就是观照或者内省,去照亮它的意思。
鸠摩罗什可能就是受到这个影响,也或者他当时正处在一个和竺法护比较接近的时代里,就把这位菩萨译成了观世音菩萨。
鸠摩罗什在《法华经》,特别是《观世音普门品》里,以及在更晚一些翻成的 《大智度论》里,都采用了观世音这种译法。
而最早采用观自在菩萨译法的是玄奘,并不仅仅是只有玄奘法师用观自在菩萨一个译法。我们发现,还有很多译者都曾经用过观自在菩萨这个泽法,比如法同、智慧、利言、法成、不空等等,这些译者都用了观自在菩萨这个译名。
但有些译者,面对观世音和观自在,就有点束手无策,到底哪个对?有的译者甚至还采取过更让人疑惑的,甚至说有点开玩笑的,点莫名其妙的译法,干脆把两个译法合而为一,译成什么?观世音自在菩萨。
所以,这种混淆由来已久,到今天,普遍被接受的是观世音或者观音菩萨,也并不是玄奘大师采用的观自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