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在般若智慧中“有和无”、“相和空”,都是破除的对象。
就是说,当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杂念都消失之后,心里就会一片光明朗然,到那时是非有非空的,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境界,进去自然知道,进不去别人说你也不知道。
所以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是因为,它是语言诠释不了的。
我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人很有学问,他问大师:“什么是真心?”
大师告诉他:“你知道的时候,我一说你就知道;你不知道的时候,我说了你也不知道。”
大师的意思是,真心跟学识没有关系,跟身份没有关系,跟名气也没有关系,真心只跟心的清净有关系。当破除了所有执著,忘掉自己的时候,自然就会进入那种境界。
比如,上学的时候,我们听老师讲课,有的人听进去了,很轻松很快乐,有的人听不进去,很乏味很无聊。听进去的同学,其实就是进入老师的境界了,真的感受到老师的真心了。
于是在听课的时候,把整个世界都忘掉了,把自我的成见也忘掉了,全心全意地听老师讲课。
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成见听老师讲课的话,那他就没办法进入老师的境界。因为,他的心中有“我”。
有“我”,就远离真心,但无”我”,也远离真心。
什么意思?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都不要,换句话说,就是著相与不著相都不要,非著非不著,才是中道。
心里不要放任何的概念,把有和无的概念都扫掉,因为,概念不是本有的,是人造的,只要是人造的,就远离本自天然的那个东西。
把一切附加的东西都扫掉,才能还原一颗干净到极致的心,心里再也没有一点负累,没有一点绳索,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束缚自由自在的心。
有人把中道理解为中庸,这是不对的。
儒家和佛家不是一个语言体系,不是同一个东西,差别非常大。
比如,儒家最好的代表是孔夫子,他带着一群弟子做什么呢?到处游走,想用自己的理念来治理国家。
佛家最好的代表是佛陀,他也带着一群弟子,也到处游走,做什么呢?没有任何回报的度众,佛陀不想当官,他连国王都不当。
再比如,当年孔夫子讲授的时候,有个叫少正卯的人也在讲,而且讲得很好,结果少正卯一讲课,就去了很多人,连孔夫子的很多学生都过去了。孔夫子就想办法,把学生又招回去,但少正卯一讲课,孔夫子的好多学生就又过去了。
这样来来回回,连续三次,把孔夫子气坏了。
当孔夫子当上司寇之后,就把少正卯抓来杀掉了。孔夫子的理由是,少正卯有很多缺点,是个小人,会惑乱世界。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儒家思想里或许他真的该杀,但如果放在佛家思想里,或许就不该杀。
就像佛陀的弟子,许多也都跟着提婆达多走掉了,但佛陀仍然授记提婆达多成佛,因为佛陀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包容跟我们不一样的人。
所以,中道不是中庸,佛家与儒家也相距很远。前者是出世间法的,后者是世间法的;前者放下世俗的一切,后者追求名利、追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