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三祖僧璨在皖公山,于一棵大树下双手合掌,安然而逝
三祖僧璨大师,不知何方人氏,他是以居士身 得法于二祖而出家的。
得法后,他听从二祖的嘱咐,一直隐居于皖公山。又逢后周武帝灭佛毁法,僧璨只好出入于太湖县司空山,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为时人所知。
公元592年,有个才十四岁的小沙弥叫道信, 来向他求解脱法门,他问道信:“谁绑你了?”
道信随口就答:“无人绑我。”
僧璨提醒似的说:“既然没人绑你,那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道信一听此话,当下大悟。于是就跟随三祖,成了他的近侍,服了九年的劳役后,才得衣法。
僧璨的传法偈为: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种尽无生。
僧璨把衣法传给道信后,自己就到罗浮山隐居了。过了两年,又返回到皖公山。一个月后,许多人纷纷前来求法问道,僧璨为四众广宣心法要诀,然后就在法会上,在一棵大树下双手合掌,安然而逝。
僧璨留给宗门的重要文献,有《信心铭》,他的主要内容就是歌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不生”,就是不生的佛心。
所以,《信心铭》一开始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有逆顺!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最后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充分表达了“悟心”的禅意,也可以说明当时禅宗的基本特色。
四祖道信从僧璨那里得到衣法后,一心精进,不敢有一丝懈怠,相传他六十年中,胁不着席。
公元617年,他带领徒众到今江西境内,正碰上一群强盗在攻城,老百姓万分惶恐。道信大发慈悲心,教大家念《摩诃般若经》。当时,盗贼们隐约看到城墙后有神兵相助,所以不敢再攻,渐渐就退走了。
公元618—627年,道信又到今湖北黄梅西北,住在破头山说法示众,听从者很多。
当时山里有一个种树的老人,也一定要跟他出家,他对老人说:“你现在老了,出家无用。若一定想出家的话,可待来生。”
多年后的一天,道信到黄梅县去,路上碰见一个小孩儿,相貌奇秀,不同于一般的儿童。
他就问这孩子姓什么?小儿答道:“即使有姓,也不是通常的姓。”
道信又问了他一次姓什么,小儿答道:“是佛性。”
道信继续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紧接着答:“因为性空,所以无姓。”如此,道信才知道这小孩儿,就是前面那个提出要跟他出家的老人转世。
原来,那位种树的老人受了道信的激发后,便准备丧命转生。他来到河边,向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借宿”。这姑娘不明白他的意思,说要回去问问父母。老人说:“你只要答应一下就行。”
这姑娘糊里糊涂地应了声,于是老人便投到这姑娘的胎中去了。
姑娘怀孕后,被他的父母发现,大怒,认为未婚先孕,是辱败门庭的行径,于是将她赶出家门。
姑娘无处可去,只好白天为人家纺纱织布,晚上在人家屋檐下过夜,甚至有时行化乞讨,最后生下一子。姑娘以为这是不祥之物,所以把他扔到一个脏水港中。
第二天跑去一看,孩子不但没有死,反而气色极好,正逆流而上。姑娘大惊,知道不是一般的孩子,于是把他捞起,带回去抚养。
稍稍大一点后,就跟着母亲一起讨饭,邻里巷人都喊他“无姓儿”。有次碰到一位相面先生,他仔细端详后道:“这孩子面相极好,只是还缺七种相,赶不上如来。”
这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他自然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姓什么。
道信知道了这孩子的来历,就带他到他母亲的住所,恳求允许这孩子出家。
孩子的母亲因为带着孩子行乞不方便,再加之知道此子的“宿缘”,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
这个没有姓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四祖道信的徒弟,待他长大成人,道信就把衣法传授给了他,并念了一首法偈云: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唐太宗因为仰慕道信祖师的德风,多次召他入京,他都以身体有病而推辞了。
最后一次,唐太宗对使者说:“如果道信再不肯来,那就把他的头拿来见我。”
使者把这个意思告诉了道信,谁知他毫无惧色,引颈就刃。这么一来,反把使者给吓退了。太宗听后,更加钦慕了,自然不再强迫他进京,还赐给他许多珍宝,以遂其志。
唐高宗永徽年间,道信就终于破头山,徒众们在山上建塔供奉。
一年后的四月八日,塔门忽然无故自开,道信的面貌俨然如生时一般。自此,门人再不敢关闭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