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用17年寻找佛迹,在那烂陀寺学习5年,终与《心经》结缘
玄奘,602~664,是唐代旅行家、译经家与高僧,又称唐三藏。
玄奘俗姓陈,本名祎,13岁时在洛阳出家。他勤奋学习经典,到处参访名师。当时唐朝的佛法十分昌盛,但所译的经文却多讹谬,异说纷纭,玄奘经常感到困惑,无从获解。
特别是“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的说法各异,玄奘感到非常疑惑,于是,他就兴起了去印度求法的念头。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于是,玄奘决定,要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
玄奘向唐太宗请求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为了探寻佛法的源头,他触犯国禁,私自前往天竺。
他于629年开始了17年寻找佛迹的旅程,在位于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了5年时间,并到印度各处访师参学,学成后把大量经典带回中国进行翻译。
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惊,将玄奘的一生和他去印度的求法之旅,记录了下来。
玄奘在大慈恩寺开始翻译佛典时,慧立先著成了5卷《慈恩三藏传》,完整记载了玄奘从印度取经到中国的事迹。之后到玄奘去世前的事情,由名叫彦惊的弟子又加以记叙,最终成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1.离开长安:玄奘出长安,越过严密的军事关防一路西行。在当时,要由中国中部徒步走到遥远的印度,是极其困难的事。
卷2.到达高昌:在高昌(如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国王的帮助下,玄奘顺利越过了险恶的沙漠和天山屏障。
卷3.经萨秣建国:也就是如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通过天山山脉后,玄奘进入当时的西域诸国,就是如今的中亚一带。
卷4.迦湿弥罗国:也就是如今克什米尔,在当时,这里是佛法圣地,玄奘在这里开始全面求法学习。
卷5.中天竺那烂陀寺: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终于见到了戒贤大师,并在这里学习了7部重要佛典。
玄奘的求法之旅充满了艰辛。
《佛国记》中记载了这样的情节:“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从中可以看出求法之旅之苦。
当弹尽粮绝、行马死去后,陷入困境中的玄奘就会不自觉地向观音祈祷,诵读《般若心经》,直至找到有泉水的地方。
玄奘诵读《般若心经》也有相关的传说。比如玄奘在蜀修行时,有一次看见了一个病中痛苦的人,玄奘立刻生出恻隐之心,将病人带回寺院,并施与衣服和食物。
这个病人就是观音的化身,受助的观音因此将《般若心经》传诵给玄奘,从此玄奘就经常诵读《般若心经》。当他在沙漠中陷入危机时,《般若心经》就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
《般若心经》虽然是非常简短的经典,但是诵读其功德却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