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达摩“一苇渡江”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崇佛皇帝,他即位的第三年,公元504年,正式宣布归佛。
他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写经、建寺、度僧、造像,故当时金陵城中佛庙梵宇众多,香火旺盛。
对此,梁武帝自以为很有功德,所以,一见达摩,他就很得意地告诉了自己所做的种种善事,然后问道:“我做了这么多善事,有多少功德?”
大师答:“没有功德。”
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生死轮回场里的小功果,由俗世因缘造成,如同虚影跟随形体一般。虽有好的因缘,却并非永恒的真实。”
武帝问:“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呢?”
大师答:“清净智慧,达到妙圆境地,一身自然空寂,这才是真正的功德。这样的功德,必须依仗无上的智慧,不是靠那些有为之事,世俗福报之类所能求得的。”
禅宗的观点是:造寺、写经、铸佛像、布施、供养之类,只能算“积福”,自修身才是“功 ”,自修心才是“德 ”。
梁武帝不修自己的身心,所以“并无功德”,可惜他听不懂这番话的意思。梁武帝又问:“什么是佛圣第一义理?”
达摩大师答:“廓然无圣。”
武帝问:“既然无圣,那么现在和我说话的人是谁?”
达摩回答说:“我不认识。”
梁武帝不能领会达摩的话,当时就变了脸色,不再言语。
达摩的回答是相当简单的,但这位虔诚的佛徒皇帝却不能把握达摩答话中的精神。
达摩见梁武帝不能领悟,话不投机,觉得南方人才器小,见识浅,注重事相而不明义理,便起身告辞,准备渡江北上。
达摩走后,梁武帝的老师志公禅师进来问:“听说西天来了个高僧,现在在什么地方?”
武帝答:“话不投机走了。”便把自己与达摩的对话告诉了志公,志公一听,却大加赞叹:“达摩大师开示的禅理,如此深切,看来他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乘愿到这里传佛心印的。陛下您碰上了等于没碰上,见了等于没见,可惜啊!”
梁武帝一下幡然醒悟,顿时懊悔不已,马上就准备派人去追。
志公禅师微微一笑说:“就是把全国的人都派出去,也追不回来了。”
武帝不信,还是派人去追,这时达摩已经到了扬子江边,忽听身后人声喧嚷,回头一看,见是一队人马追来。
于是,他随手折了一枝芦苇,扔到江中。然后踏上苇叶,飘然乘浪,向北而去。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