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金刚经》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破相,破相的两种途径
《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偏重理论,但它的核心精神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破相。其中一遍一遍讲的道理,实际上都是在从各个角度,帮助我们摆脱对“相”的执念。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相”是佛学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意指万物的形象、性质,也是我们对万物赋予的概念、定义,这都叫“相"。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看到、想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相"。
也就是说,有人摒弃一切杂念,专心向佛,但是很遗憾,佛也是“相”。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我们心中所念的佛法同样也是虚妄。可是如果连佛法都是虚妄,那学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当然有意义,首先是破除妄念。
只有破除了“相”对自己的干扰,才能认识到世界的“真相"。
是的,“真相”这个词就是从佛教来的,在佛教的语境里属于“表象”,而所谓的“表象”,皆归结于“假相"。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一切,每一个名词,都是一个集合,只有把它分解掉,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它。
比如我看到一条河,我就要摆脱“河”这个名词,而是把河看成流水、水草、小鱼、小虾、淤泥,这些无数姻缘作用之下的集合。也就是“看山不是山”,我看河也不是河,而是无数水草、小鱼、石头、淤泥的动态集合。
同样,我们的意识也是聚合体。我们经常在生活中都会假定一个人,他有固有的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一惯性,但这也只是假象。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已经不是同一个他,一夜之间他遇见了谁?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被什么触动了?这些都会改变他。
但我们常常会认为他就是他,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是同一个人,其实这是我们脑补的结果,是我们运用了推理能力,所以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才是连贯的。
就像我们只看到半个圆,就会不自觉地去脑补另外半个圆,这是亿万年的进化才让我们的大脑具有得认知能力,优点是反应快,能帮助大脑节能。在严酷的生存竞争里,高效和节能比准确更为重要。
所以,“破相”其实就是佛陀让我们反过来看世界,牺牲高效和节能,转而去追求准确。要做到这样很难,所以需要刻苦的修炼。
“破相"有两条路径
佛经里常常写很啰嗦,同一个道理翻来覆去地说,甚至每说一次都要把前提和背景再重新交代一次,这是印度人特有的风格。《金刚经》在佛经里算是很简略的,这是它能够在中国流行的原因之一。
《金刚经》讲的“破相”的道理,就把所有的“相”都破除了,没有妄见和执念了,也就见到真正的佛法境界了,也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破相”的具体路径有两条:
1.从空间上破,万事万物和任何名词概念,都是集合体,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泛指的“破相”。
2.从时间上破,从“集合体”的角度看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没有确定性和一贯性。也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时间上的“破相”。
“有为法”也叫“缘起法”
“有为法”,是佛陀对因果律的认识的一大创见,并因此有了“缘起性空”的理论,所以“有为法”也叫“缘起法”,这两个词意所指相同。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不在因果关系中吗?答案是:没有。
我们的耳闻目见,一切现象都属于“有为法",而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摆脱“有为法"。与“有为"相对的是“无为",这会让我们想起《老子》哲学里的“无为”,但这完全是两回事。
《老子》的“无为”仍然属于“有为",佛学的“无为”是摆脱因果关系之后涅槃状态,进入“无为”境界,也就成佛了。那涅槃的状态是活着还是死了?真的存在吗?是否会进入另外一个时空?佛陀没有给出过明确的答案。
现在各宗各派对“无为”的解释有若干种,很复杂,但我们只要明白,这个现实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有为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