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前五识的基本含义
佛教前五识的基本含义
导语:窥基法师提到前五识的名字是随顺五根来安立的,而且这样的安立有五个原因,叫依、发、属、助、如,但是窥基法师没有具体解释。
关于前五识的基本含义,《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这样说道:
《瑜伽师地论》
云何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身者、体义,依义,聚义。
“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身者体义”,身就是体的意思,前五识的体就是它自身。它的依就是根,聚就是同一类的东西集合在一起,五识身的“身”主要的是聚合的意思。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是同一类的,聚集在一起就叫“五识身”,梵文里对于多个物体表示复数的时候有复格来表示,汉语里没有表示复数的格,所以翻译时就加个“身”字把复格表示出来,所以这个“身”在这里就有集合的意思。
再来看一下《瑜伽师地论释》里面怎么说的,《瑜伽师地论释》玄奘大师只翻译了一卷,但是比较重要:
《瑜伽师地论释》
言五识身相应地者:谓眼等根是眼等识不共所依,眼等不为余识依故;又是亲依,眼等利钝识明昧故;又同时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由是五识用眼等根,标别其名,犹如麦芽,如鼓声等,故名五识。由所依根,有形碍故;又必不离所依身故,犹如身受,故名为身。又复身者,依义,体义,如六识身、六思身等。
眼、耳、鼻、舌、身五根,是五识的不共所依,眼识肯定是依眼根的,耳识肯定是依耳根的,不能眼识依耳根,不能错乱,这就叫不共所依。眼根的利和钝是决定是明还是暗的因素,比如眼是近视就会影响眼识强弱的能力。眼根和眼识是俱有的,没有眼根,眼识也生不起作用,但没有眼识的话,所谓的眼球也无非就是色法物质而已,也不能把它叫做“眼”。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把五识用五根来命名,就像麦子的芽叫麦芽、鼓发出来的声叫鼓声——这是用两个比喻来说五识的得名。
五识所依的五根的色法是有形碍的,五识不能够离开所依的五根。我们看东西的功能实际上是眼识,但我们往往说是眼在看,好像看到色的是眼球(根)一样。“身受”的身就是指五根,“受”是指接受的能力,因为五根和五识的关系太密切了,我们一般的人就会认为是五根——而且是浮尘根在看、在听、在尝,所以把五根也叫“身”了。
再来看一下窥基法师的注释:
随根立名,具五义故,谓:依、发、属、助、如。除根发之识,余四皆依根之识等,依主也。根发,依士也。虽六识身,皆依意转,此随不共意识名依、发等,故五识无相滥矣。盖兼未自在位言之尔。或唯依意,故名意识。辨识得名,心意非例。
窥基法师提到前五识的名字是随顺五根来安立的,而且这样的安立有五个原因,叫依、发、属、助、如,但是窥基法师没有具体解释。昙旷法师在《开宗义记》里面则解释了一下:
一依眼之识,故名眼识。要根不坏,依眼,识生。纵色现前,盲不见故。二眼所发识,故名眼识。如病损眼,识并见黄。不由色坏,识谬见故。三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眼识种子随眼种生。不随色种,眼识生故。四助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合根,有所领受。根有损益,非由色故。五如眼之识,故名眼识。如根能照,定是有情。色于是中,非决定故。
昙旷法师的意思是说,“依”就是“依眼之识故名眼识”,有一个识是依据眼而来的,所以叫眼识;“根不坏,依眼识生”,要有眼识产生必须要眼根不坏作为前提;“纵色现前,盲不见故。”如果像盲人一样眼根是坏的,就算有色法你也看不见。“发”是指“眼所发识,故名眼识”,识是眼所发生的功能,比如有人生病眼睛损坏了,得了黄翳病眼睛看什么都是黄黄的,但这种黄不是因为眼前的色法真的变黄了。
“属”是说产生眼识的种子是和产生眼根的种子一起生起的,不会跟着产生颜色的种子生起。“助”是说眼识对眼根有个助缘的作用,眼根有损坏比如眼睛变瞎了,它和所看的色法是没关系的,关键还是眼识受到了损害,识和根关系是最密切的,色法是外在的。“如”是说真正能决定观察能力的是有情众生的识,绝对不是由色法决定的。这几个概念很微细的,我们了解一下五根决定五识的名字的时候有这五方面的意思。(来源:大象佛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