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时间:2023-06-23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文/妙祥法师

  ☞三宝为究竟皈依处

  佛在《法句经》有这么一句:“这的确是(píng)安的皈依处。”这是指什么说的?指三宝说的。三宝是最上的皈依处。依此皈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这句话就是说三宝确实是(píng)安的皈依处,最(píng)安,它能使我们(píng)安。这个(píng)安不是暂时的(píng)安,不是一时的(píng)安,不是小的(píng)安,而是彻底究竟的(píng)安。

  谁能使我们得到究竟和彻底的(píng)安呢?也就是三宝。什么是我们的皈依处?最上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就是三宝。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依此皈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这个解脱一切苦不是谁都办得到的,各个宗教都说自己能解除一切人的苦,同时又设了很多的障碍:“如果不信我,就下地狱、炼狱等等,或是被割杀、毁灭,还要受种种的苦。”

  但是在佛教三宝这块儿不存在,你只要是按照佛法去做,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一切苦都能解决,没有一苦不能解决的,也就能得到究竟乐,这是我们修行最大的地方,也是最上的皈依处。

  《多论》云:“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如同人得罪了自己国家的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

  你不要出去,在我的范围之内;你不要违犯我的教敕,按照我的教法、教育去做,必当救护。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就是说你只要是投向三宝,按照三宝的教义去做,按着三宝的戒律去做,必当救护。虽然你过去属于魔,最后魔对你也无可奈何了。

  “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我们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之所以皈依佛、法、僧三宝,是因三宝能够救护我们,脱离生死苦海的缘故。

  所以我们知道佛有救护之意,我们每个人,作为众生都有种种烦恼,没有烦恼不生娑婆,只要是众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人类有人类的烦恼,畜生道有畜生道的烦恼,天人有天人的烦恼,地狱有地狱的烦恼,六道众生皆有烦恼,只不过是多和少而已。

  所以想去掉烦恼,究竟地把烦恼解除,只有皈依三宝,三宝能使我们得以救护。这是第一句,三宝为救护义。

  第二句:“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

  这就如同一个人获罪以后,投向一个国王那里想得到救护。国王告诫他:你想免罪,求得无畏而来投奔我,你就不要出我的疆土,不要违背我的教导,我必当救护你。

  有时候我们众生的习性重,虽皈依三宝了,但是不肯听佛的教导。说我皈依三宝了,已经上你这儿挂名了,至于我听不听你的,那是我的事情。等到我受苦受难,你还得帮我,你不帮我还是你不对。

  这种做法有点太偏离常规了。你想得到安全,想被救护,你必须要不违背教导,你才能被救护。佛讲:如果你不违背教导,我必当救护,就像出离苦海似的。

  有的说“我想成佛”。那你就得按佛法去做,要去守戒,要按照正法去行持,你必能成佛。

  下一句:“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众生也是如此,系属于魔,而有轮回生死过,皈向三宝以后,能脱离生死,魔就不能奈何我们了。

  这个“魔”它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就是魔。如果我们能够皈依三宝,按照佛法去做,我们就能脱离生死苦海,魔就不会奈何我们,这是必定的。

  ☞住持三宝是性中之相

  下面讲一下“住持三宝”——三宝有住持三宝。其中有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这都属于佛宝。佛涅槃以后,这些都可以代表佛宝。

  法宝,经、律、论三藏经典,这是法宝。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都属僧宝。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三宝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这个(住持)三宝从哪儿来呢?是从我们的自性化来的。三宝就是我们的自性,只不过是自性外在的一种表现。我们皈依了外在的住持三宝,也就是皈依了我们的自性。

  有人认为,三宝只是一种形象,一种形式。这是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三宝,自性外在的表现他不懂。他以为是人们创造了一个形象,而让大众再不断地皈依他,起到一个信心的作用,这是大错特错。

  因为三宝就是我们自性的化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住持三宝生起恭敬心,必当会得到解脱,所以这个相是性中之相。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就靠这一类三宝延续着佛法的慧命。没有这些三宝,佛法的慧命就会断绝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护持佛法的慧命,不要忽视,要延续。

  怎么去延续呢?我们不光要读经,要按照去做,还要有人出家维持、延续佛法的慧命。

  ☞延续僧宝,皈依择善而从

  有的劝人不要出家。这等于什么呢?就是不让人延续佛法的慧命。因为三宝中佛最尊、最贵,法为最殊胜,但却是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指教理和法脉),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由僧宝来接引。

  有的不让人出家,他说:“我不赞成出家,我也不劝人出家。”这等于不让延续佛法慧命一样,这要说“过失”太小——这是很大的一种罪业,是不应该这么做的。

  我们一定要延续僧宝,延续僧宝才能有法宝和佛宝的延续。因为没有僧宝,就会断绝佛宝和法宝的延续。所以要是有人说不赞成出家,我们一定要睁大眼睛,应该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不管以什么为理由,都不应该在大局上不劝人出家,不让人出家,这罪业是无量的。当然了,出家要有优良的人选,一定要选择好的。年龄大的人自己不能出家了,要选自己儿女中好的,比如你有三个儿女,你挑来挑去挑一个最懒的让他出家,这不合适,是吧?

  上回有一个家长真送孩子到我们那儿出家去了,他说:“师父,你一定要收下,他可愿意出家了,可好了!”我说:“怎么好?”他说:“现在很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我说:“他精神怎么样?”他说好像住过精神病院吧。

  就是说,他得了忧郁症或精神有点不正常,父母听别人说到三宝地能好,所以送到三宝地让他出家。虽然他相信三宝,但是没有把最好的送过来,还是不合适的。

  我说你这孩子病还没好,好了再说吧,是吧?我们应该把最好的儿女送来出家,来担负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这是应该做的。

  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之后,佛教则以僧宝为中心。佛把重任交给了僧人,佛讲:未来的行来主、坐禅主、说法主是谁呢?是僧人。

  佛已经说了,将来弘法的人,住持三宝的人就是僧人。所以佛教以僧宝为中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龙蛇混杂的,“我人皈依”,就是我们要皈依,“不妨择善而从”,看一看,守戒的僧人我们去皈依。

  末法时期,想选择一个善知识不容易,最起码得保证两条,最少得两条:第一个是严格持戒;第二个要有慈悲心。这两个是最起码的条件,再加一个,要有正知正见。

  本来是有十条,其他的像证悟啊,我们有的人达不到,或是我们也不清楚,但最起码我们要看重这两条。有的去皈依了,对这个师父一点都不了解,不清楚——他有些行为本来已经不太正当了。

  特别有的人还皈依在家人,非常可笑。有的还搞什么“双修法”等等,这都不是我们的皈依处。

  真正的皈依应该皈依僧人,僧人能称为宝,在家人是不能称为宝的。僧人这个形象是来源于自性,是外在的化现三宝。

  虽然如此,但对于恭敬和供养之心,应该一律(píng)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皈依要有选择,但是恭敬之心和供养之心应该一律(píng)等。

  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等。就是破戒比丘,他仍可以做人天之师。虽然他犯了很大的过失,甚至破戒了,还能做人天之师。

  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还存在对佛的信心。作为佛的代表,三宝的形象他还没有失去,这一点和外道比,不只胜于千百万倍。所以这点确实不一样。

  头几天我听两个居士谈话,其中一个说那个僧人不好,另一个居士说:“哎呀,不要看他不好,你看人家能出家,你还没出家呢,人家这一点就比你强多了。”

  他说的确实是实话。只要敢于出家,虽然修持得不好,但将来终归有一天他会改过来的,而且他的形象是三宝的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恭敬。

  对佛法中的事情不要妄加批评,如果知道不符合戒律,我们可以忏谢而去,就是忏悔:对不起了,我定力不足,我再换个地方。然后再找一个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附录:三种三宝]

  化相三宝:

  所言化相三宝者,如来出世,夜睹明星,树王得道,是为佛宝;

  依一实相,说四谛法,是为法宝;

  初度陈如五人,召善来比丘,是为僧宝。

  住持三宝:

  佛灭度后,以刻铸图绘如来遗像,是为佛宝;

  贝叶黄卷,三藏圣教,是为法宝;

  剃发染衣,严净毗尼,绍弘佛化,是为僧宝。

  一体三宝:

  所言一体三宝者,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是自性佛宝;

  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是自性法宝;

  此觉慧与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宝。

  而住持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所言皈依者,《显宗论》云:“救济义。以皈依三宝,能息无边生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

  须知,舍住持三宝,别无一体三宝;离一体三宝,更无住持三宝。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体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转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觉。

  汝今既能深信皈依住持三宝,则本有一体三宝,法尔具足。如是性相不乖,理事双明,方为真正受三皈者。(摘自《授居家二众三皈、五戒仪轨》)

RECENT POSTS

佛手柑的寓意和象征,你知道吗?

佛手柑,这一自然界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果实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寓意丰富、象征深远的象征。其果实形状犹如一只张开的佛手,细腻而生动,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温馨与包容,寓意着...
2024-11-25
佛手柑的寓意和象征,你知道吗?

一日禅:禅在哪里?

禅在哪里?禅不在书本上,不在禅堂里,不在深山古寺中。禅,就在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的当下。...
2024-11-25
一日禅:禅在哪里?

一日禅:学会包容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一定要记住,恨别人,痛苦的永远是自己!...
2024-11-22
一日禅:学会包容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
2024-11-20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一日禅:解脱内心

放下世间诸相,解脱自己的心。缘起性空,不必执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珍贵。...
2024-11-18
一日禅:解脱内心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11-17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11-15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龙门石窟,这一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然而,在赞叹其巧夺天工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龙门石窟...
2024-11-14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一日禅:何为幸福

口渴的人,有口水喝就是幸福;饥饿的人,有个馒头就是幸福。赤脚的人,有双鞋穿就是幸福;瘫痪的人,能够走路就是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而一个...
2024-11-14
一日禅:何为幸福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初,波罗奈国中有五百位盲人,他们到处乞食度日。正好有一年闹饥荒,他们乞讨很久都一无所获。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道...
2024-11-13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