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出家人的称呼你知道多少
你可知对出家人的称呼?
文/然妙法师
有关对出家人的称呼,不思量不知道,一思量吓一跳。各种称呼五花八门,数量上还真不少,别说一般在家居士难以区分,就算作为新学的出家者,也未必分的清楚,更或者,区区一篇小文,根本不足以将各种称谓详细的说明。因此,仅挑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到的,略为介绍一下。
首先说“法名”、“字号”的问题。按说,现如今在名字上保留古代传统的,可能也就只有出家人了。中国古代,不论僧俗,都是有名有字有号的。名与字不相同,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一出场得这么说:“在下姓刘,名备,字玄徳。”那么关二爷呢,就说:“某家姓关名羽,字云长。”一直到了近代,像孙中山,姓孙,名文,字载之,号日新,中山也是他的外号之一,也都还是这个传统。现如今,因为受西学影响,大家已经不再另取名与字,只剩下姓与名了,填资料,也只有姓名一栏。
但是出家人,依然保留着名与字的传统,每位出家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为法名,一为字号。更具体的分,字号也应该是分开的,字是师长给予,方便外人称呼,号是自己选的,类似于今天笔名、网名。像智者大师,法名智顗,字徳安。再比如虚云老和尚,法名演彻,字德清,号才是虚云。法名是师长或者长辈才能称的,一般在戒场,戒师称戒子法名,师父称徒弟法名。(píng)辈之间,或是晚辈,不能直呼法名,只能称字号。比如智者大师,当时的僧人们,断不敢直呼智顗,只能称德安。然而,本人自称,或信件落款,作为自谦,应当自称法名。
其次,“师父”与“师傅”,许多人傻傻分不清,“父”与“傅”混用。其实很简单,将之能与父辈比肩的,称“师父”;能传授技艺、知识的,称“师傅”,比如木匠师傅、茶艺师傅等。出家人,所传授教导的是精神层面的佛法,给予的是法身慧命,有教育之恩,因此称“师父”。当然,若个人以为,师父所教的,不过是些活命资粮,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帮助,不堪“师父”,那叫“师傅”也无妨。所以,“师父”其实是双方面的考核,不仅仅是在家信众对出家众的尊称,也是出家众自我反省的根据。
再者呢,“大师”这个词,原本是对佛的尊称,是个专有名词,经典中有尊称佛为“大师”的。佛入灭后,后人对高僧大德或者各宗祖师,也会称大师。这是因为后人对祖师的敬重,但是这个称呼也仅仅是在祖师们圆寂后才用。现如今有些人对活着的僧侣称“大师”,自以为是恭敬,实则是很不恰当的,甚至有时候会被人觉得有点戏谑的意味。被称呼者,也切不可沾沾自喜,一则称呼原本不合适,二则,没有大修行,自居高名位,实在是非常损福报的事,不可不谨慎。
还有“上人”一词,在《摩诃般若经》中说:“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从这个层面讲,上人的境界也是非常高的,能处于正觉,心不散乱,这种境界也就是圣者境界了。这个称呼与“大师”一样,具有崇高的境界与地位,只是,现今一些人,不知其中真义,任由弟子们以此尊称,也不纠正,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搞不好也会有损福报。
“法师”是对精通经论的僧人所特有的一个称呼,如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我们称他为“三藏法师”。对于戒律精通的,可以称为“律师”,如道宣律师。对于论藏精通的,称“论师”。法师中,“三藏法师”是最高的称谓,其次是“法师”,然后是“律师”、“论师”。现如今,只要是个僧人,都称“法师”,乃至于刚出家,尚未学经,尚未受具足戒,也称法师,其实是对“法师”一词的轻率。更有甚者,有些人,自我落款,也在名字后面写上“某某法师”,这就有点闹笑话了。
还有“禅师”一称,也是对于出家人的尊称,《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说:“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即是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对于实相有所证悟,方可以称为禅师。又如南朝陈宣帝称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都寓有非常尊崇的含义。后来,因为禅宗的盛行,也用于对一般和尚的尊称。
按理说,禅师也是个很高的称呼,首先要真正有禅修功夫,甚至如果按照经文来说的话,那得证实相的圣者才算真正的禅师,所以,一般的禅修爱好者,肯定不能随便称禅师了。就算条件放低一点,也应该是对禅修有好乐之心,而且真正在禅修上用功的人,才可以以此称谓吧?
再说一下“和尚”,本来的意思是亲教师,古代一个寺院里,只有住持方丈才能以“和尚”称呼,因为德高望重,而且能住持佛法,教导僧众,领众修学,这才可以称“和尚”。许多人不知规矩,凡见到个出家人,都称“和尚”,实在是个错误。当然,现在“和尚”一词已经成为通俗的称呼了,等同于出家人的概念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作为学佛人,还是应当注意。
还有“尼姑”,这个词是“比丘尼”的俗称。“尼”字,在印度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没受戒的叫沙弥尼,受具足戒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或女比丘。在中国,将未出嫁的女子称为姑,古代佛教中修行的女子大多童真入道,因此称沙弥尼及比丘尼为尼姑,这其实是将印度语与中国话合并的一个名称,并没有侮辱的意思,甚至有些人觉得这种称呼显得亲切。在宋代的《传灯录》中,也称佛门女众大德为“师姑”或“尼姑”的。只是到了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将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开始有了贬义。现在大家如果称出家的女众师父为“尼姑”,仍然是有点不尊重的感觉,是不太合适的。
说到出家女众的称呼,江南一代还有叫“师太”的,最早应该是对女众寺院住持的称呼,相当于女众僧团之首,如普陀山,至今还保留着这个称呼,甚至有的人将年轻的女众出家者称为“小师太”。只是近些年,已经没有人这么叫了。
对于出家人的这许多称呼,虽然复杂,但个人的观点是,在家众凡是皈依了,称呼出家众应以“某某师父”比较妥当,因为皈依,即是皈依一切僧宝,一切僧众都是师长。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出家、在家众有别,在家众与出家众不能互称师兄或师弟,哪怕皈依师父是同一位,但出家即为僧宝,也应当称其为“师父”。而且,师父没有大小之别,经典中说“沙弥虽小不可轻”,因为他已经走出解脱之门的第一步。因此,对年纪小的出家众称呼“小师父”、“小法师”也是极不妥当的。
出家众(píng)辈之间,称“某某师”是可以的,对长辈则应称“师父”或“某某师父”更为合适。记得早年间,有回见到师兄,一高兴,直接喊了师兄法名,被师父整整训了三天。而师父至今,喊我依然都是“某某师”,想来这才是僧团的传统。我的手机电话薄,大凡出家人,法名后必定注“师”、“师父”“法师”等称谓。这也是源于早年间,某位师长看我手机,骂我“你有多少福报,可以对诸师直呼其名”。
我们学佛修行,凡事都可见于细节,许多好的传统也都是在细微处保存下来的,相互间的称呼自然也是传统之一。近日偶然谈及这个话题,略有所感,写个小文章啰嗦几句,希望我们都能在细微处用心下功夫。文中内容或有不尽准确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正。(来源:大象佛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