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法师:提起当下的觉照

时间:2023-06-24
明基法师:提起当下的觉照

明基法师:提起当下的觉照

  刚才大家在行香。维那师一棰木鱼下去,大家原地站立。在这个当下,大家体会一下。行香是动,站着不动是静,那么我们各自的功夫,在不在?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一样,你就能体会什么叫动静一如了。

  诸位同参!奉明海大和尚之命,向大家汇报。回到常住的禅堂,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熟悉呢,二十年前,在这里跟老和尚出家,每天就在这个禅堂打坐;陌生呢,1998年打七呀,就到观音殿做香灯,以后打七,就没有在这个禅堂用功了。想来世事无常,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正所谓“时光易度,道业难成”。

  大家怎样在心地上用功呢?

  首先,要念死无常。你不念死无常,就没有时间来用功办道。如何是念死呢?先说念生,我们(píng)常最熟悉的,就是我今天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明年要做什么?以后要做什么?这就是念生。没有想到我们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身体会灰飞烟灭。如果我们得了心衰,随时会死掉,那可能手机上网根本不会去看了,一定是想做最重要的事情,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了。想到自己会死掉,这就是念死无常。

  印光大师讲,修行啊,要将这个“死”字,贴在脑门上,随时随地的,经常都会想起来我们这一生很短暂,这才真正会体会到什么是“时光易度,道业难成”。说打七,这一下子,一个七就过去了。念死无常,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老和尚所提倡的生活禅“将修行落实在当下”,才会珍惜我们每一支香,就会专注在禅堂里行香坐香,没有工夫去打闲岔,去聊天,去看手机,没有那个心思去打闲岔了。但是呢,也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着急上火。而是提起精进心来,勇猛办道,精进办道。所以呢,只有念死无常,才能激发出我们了生脱死,用功办道的力量,一定要战胜腿子痛,战胜内心的烦躁。像虚云老和尚,56岁那一年,到髙旻寺打七,从九华山下来,不小心掉进长江里,被打鱼的人捞上来,在一个小庙将养几天,大病还没完全好就进禅堂。常住请执事,因为他想一心办道,所以婉言拒绝了,结果被认为是犯规矩,被当值四十八下香板打在身上,病情更加重了。但是老和尚怎么想呢?以死相待,这就是念死无常。单提话头,三个七下来,红光满面,病全好了。这个故事,就是法,就是大法,就是我们修道的榜样。

  第二点,就要深信因果。因果,大家都知道,但是信的人有多少呢?不深信因果,我们就没有力量,就不会去断自己心里面的恶业、恶念。它跟念死无常一样。生死在当下,不是在咽气那个时候。咽气的时候,是要去投胎了,那是要见结果了,那是你一生用功还是不用功,要见分晓。解决问题,就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当下。我们有没有信佛,就在当下。心里起恶念、邪念,举心动念的时候,贪、嗔、痴这些情绪的力量,我们能不能用一声佛号、一个疑情、一个正念,当下的觉知来转,不随它。这一转,戒定慧当下具足。不转呢,转不了,就是生死轮回。你当下做不了主的事情,在梦里你也做不了主,临终的时候就更谈不上。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此深信不疑,我们就会珍惜我们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提起觉照。

  这个觉照怎么提得起来?通过我们的功夫。你念佛,每个字念清楚,听清楚;数息,每个一呼一吸都清清楚楚地了知。这种专注、清明的力量就是在用功的过程中,让它不断地增长。我们当下这个觉知,就像心中的太阳一样。太阳升起来了,什么都看得清楚了,你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第三点,深知无始劫以来,轮回六道的过患。这个,也不容易生起来。在四祖寺有位常住的居士,去年的水陆法会他做功德主,之前,把家里所有想到的过世的人的名字都写上了,但是当天中午就是一瞌睡间,梦中就来了两个人,是小的时候同村里的人,有二三十年没有见面,因为记得是熟悉的人,所以醒来赶紧打电话,一问呢,都死了好多年了,生前一个是做屠夫的,一个是打鸟的。往往这些故事都是在书本上看到,那活生生的呀,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上个月,我们一个地区的,浠水县的佛教协会的会长妙世长老圆寂了,也是这位李居士,6号的晚上做梦,他只随我去过一次浠水县的天求寺,对那边印象也不是很深。但是半夜做梦呢,就去了天求寺,看到很多人在助念,长老在化身窑里面。这个场景,他跟我们一说,就跟当时我们开追思法会为老人家举火一模一样。他一说日子,正好是老人家三七那一天。他醒来了,去了趟卫生间,躺下之后,又继续做梦,继续做这个梦,妙老就跟他讲一些嘱咐的话,然后就说他回去了。做了这个梦啊,他整个一上午,特别特别地累,午饭也吃不下,到下午啊,饿得不行。这样的故事以前都是在书本上、祖师大德的开示上看到,当真真实实的就发生在你身边的时候,真实不虚的发生的时候,这个感觉就不同了。想一想,我们无量劫,死了去投胎,死了去投胎,死了去投胎……,我们在禅堂里面,用功办道,就是要解决我们之前无数次的轮回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只有怖畏这个轮回,才能出离,出离这个轮回,才能成就解脱道。

  第四点,就是要发菩提心。如果我们只为了自己出六道轮回修道的话,那就无法圆满佛果。要发心自己解脱六道轮回,而且进一步地帮助法界所有的众生,这是属于发心。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本事,但是不妨碍我们发这样的愿,以愿导行。诸佛菩萨,以大悲心为体,也只有度尽一切众生,才能够开发出如法界量的智慧和慈悲。有一个众生你不想去度他,那就不圆满、不(píng)等、不(píng)常,就与法界不相应。所以,我们坐香行香,这个动机、这个动力、这个远景,要怎么样呢?要把我们解脱生死的方法,传播给法界所有的众生,践行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了这四个方面的发心,就更能够体会、把握、理解“将修行落实在当下”。将修行落实在当下,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精神就是饱满的。用功办道,行香的每一步,行住坐卧,身口意,都是当下,都在用功。睡觉的时候心存光明想,提起功夫进入睡眠。心存起床想,四点一刻,听得板声,一下子全身的细胞都醒了,一咕噜就爬起来,绝对不会懒床。懒床啊,非要听到打鼓了,才慌慌张张地进禅堂,那是懒人,那不是道人,那很勉强。心存起想,心里一醒了,就把佛号提起来,就把自己的功夫提起来。穿衣、刷牙,动中静中功夫都不间断,走路、行香、坐香,出禅堂,到了斋堂,每一口饭,舌头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合齿,都念一个字,那你的觉照就照破了闻到菜的香味儿的嗅觉,尝到饭菜的酸甜苦辣的这个味觉,照破香尘、味尘对我们的覆盖。那就是在做主,那就是修行落实在了当下。所谓“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自己心里面,这个觉照就像警察一样,它随着妄想走了,马上就拉了回来,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就动静一如了。再进一步,寤寐一如,就做到了。做到了,叫功夫落堂。

  我们现在,特别是初用功,功夫很生,妄想昏沉很熟悉。用功,没有什么技巧,就在于耐得住烦。这支香坐得好,这样用功;坐得不好,也这样用功。好与不好一样用功,耐得住烦,耐得住腿痛。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耐得住。(píng)和、(píng)常,细细地、绵绵地用功夫。 (摘自明基大和尚于柏林禅寺丙申年禅七法会上的开示)

RECENT POSTS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德清招待胡顺庵的,是他平常所用的极为简单的饭菜。平时吃惯大鱼大肉的兵备大人的肠胃,此时以燕麦、野茶来调和一下,倒也是可以一去油腥。所以,胡兵备觉得十分新鲜、清爽。胡顺庵...
2025-01-19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东林寺文宣部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赴市心乐颜不变,蒙...
2025-01-19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人不能没有朋友,与朋友交往要带一点侠义之气。虽然不一定要做到为朋友两勒插刀、毁家输难,至少能偶而吃一点亏,让朋友多得一些利益,或是多担当一些责任,都不要太介意。如果对朋友...
2025-01-19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德清上少室山、拜初祖、历游洛阳、伏牛山,最后至五台居留、开悟的日子里,他并不知道少年时代的好朋友雪浪,正在到处追随他的足迹。因为德清在五台山清苦的生活和雪浪沿途的艰辛...
2025-01-18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舍卫国,佛法的光辉普照大地,佛陀在此驻锡,引领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彼时,尊者舍利弗秉持着慈悲济世的宏愿,昼夜不停地以天眼洞察世间,寻觅那些与佛法有缘、应当被度...
2025-01-18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德清天天读经,时时与自己所悟境界相对照,时间长了,连做梦也在参佛道。德清所梦到的文殊菩萨在金刚窟大般若寺中,倚卧状上,妙峰法师在左首待候,德清即上前参拜,并...
2025-01-17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安心入梦乡,如舟泊静港,悠然自得;快乐品佳肴,似蜂采甜香,满心欢畅;欢喜展笑颜,犹花绽春日,明媚生光;健康行世事,若树沐朝阳,茁壮成长。此四者,乃人生之瑰宝,熠熠生辉,照亮前行之路。...
2025-01-16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为何会陷入焦虑的漩涡?皆因那心中所求与手头所拥,宛如天平两端,难以平衡。才华似流星划过夜空,璀璨却短暂,难以承载那浩瀚如海的野心;存款犹如沙滩上的城堡,面对风险之潮,轻易便被...
2025-01-16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观人易如反掌,尤其是那些瑕疵与不足,在旁观的视角下似乎昭然若揭。然而,反观自我,却仿佛雾里看花,难上加难。我们所见的他人,不过是心灵镜像中的投射,是主观认知的剪影。 将过多的...
2025-01-16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西元一五七四年,德清二十九岁,他先上燕京西面的香山游。在这里经过汪伯玉、汪仲淹兄弟的介绍,他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像王凤州、王麟州兄弟以及南海欧桢伯等许多名士。大家对这个年...
2025-01-16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