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大延圣寺
银山大延圣寺
银山得名于冬季“冰雪厚积,色白如银”;又因“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被称为“铁壁银山”。一千三百年前唐朝高僧邓隐峰曾在此讲经说法,并建有华严寺。辽代于山前建有宝岩寺。金天会三年(1125年)该寺被改建为大圣延寺,明正统十三年(1148年)重建,钦赐寺名“法华禅寺”,下领七十二庵,为京郊名刹。寺内内有僧瘗骨塔七座,其中金代密檐式砖塔五座,元代喇嘛塔两座。周围山麓上也建造了许多形式各异的僧塔。
银山大延圣寺-记载
金大定六年(1175年)《重建大延圣寺记》碑文:“重建大延圣寺记。都城之北,相去百里许,曰:铁壁银山,景趣殊绝。其麓旧有寺曰大延圣,创建自昔。相传大安、大定。寺有五百善众,傍有七十二庵,时有创自佑国佛觉大禅师、晦堂佑国大禅师、故懿行大禅师、圆通大禅师、和敬大师,相继阐教演法于其地”。
再引《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圣安寺,金刹旧址也,在圣安寺街。金天会中,帝后出金钱为佛觉大师、晦堂大师营缮,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大定三年。命晦堂主其事,内府出重帑以赐。六年,新堂成,崇五仞,广十筵,八月朔,作大佛于寺,以落成之.七年二月,诏改寺额为大圣安。
显然,《重建大延圣寺记》中“佑国佛觉大禅师”与《光绪顺天府志》中“佛觉大师”实际为一人。就是“海慧”。据资料记载:“海慧(?~1145)金熙宗时代之禅僧。籍贯不详。师幼英敏,学不由师,竺汉之书过目成诵。初游讲肆,穷达性相之学,后入五台山,坐禅十五年,一日叹谓大丈夫当以教化众生为要,遂走访燕京,遍历禅寺,负有令名。金皇统二年(1142年),英悼太子在上京会宁府(松江阿城县南)宫侧建大储庆寺,翌年降旨请师为开山第一代,迎栴檀瑞像供养于寺内之积庆阁。师于皇统五年示寂,世寿不详。熙宗与悼平皇后亲奉师舍利,立塔五处,特谥‘佛觉祐国大禅师’。(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释氏稽古略卷四、大明高僧传卷七)p4171”。
实际观察银山塔林的五塔。五塔高低大小不等,但均为密檐式砖塔,坐落按梅花形布置。塔均由须弥座式基座、塔身、斗拱和塔刹组成。塔身南门楣心分别题写是:中“佑国佛觉大禅师灵塔”,西南“故懿行大禅师塔”,东南“晦堂佑国大禅师(名洪俊)”,西北“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东北“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 他们都是金中都大延圣寺的名僧。
中塔名“佑国佛觉大禅师灵塔”应为金代名僧海慧禅师的塔无疑。他原是大悯忠寺的主持,后来是当了上京大储庆寺的主持,相当于“国师”的级别。此外海慧不仅是中都大延圣寺的主持。还是银山大延圣寺的主持。根据唐辽以来的实例,我们推断中都大延圣寺和银山大延圣寺可能是一所寺院的两处道常中都大延圣寺后来被改名为圣安寺,银山大延圣寺,涛声依旧。聆教弟子多达万人。在金代成为北方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它与当时南宋江苏镇江的金山齐名,号称“南金北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