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独乐寺
蓟县独乐寺-简介
蓟县独乐寺
蓟县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为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津门十景之一。独乐寺现已列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名录。
蓟县独乐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天津市蓟县县城内。蓟县独乐寺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重建。蓟县县城不大,从长途车站下车,步行就到了武定侯街,也许是由于独乐寺外的铁门紧闭,无法从马路上体会山门的震撼,从侧门进入寺内,山门的气势就让人感到不同一般,山门高约10米,正中匾额楷书“独乐寺”,这是明朝严嵩题字,显得刚劲浑厚。同去懂建筑的朋友介绍,蓟县独乐寺山门的屋顶五条脊,四面坡。檐角如翼似飞,使建筑物庄重而高昂,表现出了中国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
走过山门就看到了观音阁,阁上的匾额“观音之阁”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在52岁北游幽州时所题写的,观音阁中间的观音像高16米,头上还有10个小头像,所以还被称为11面观音。观音阁后的八角小亭名“韦驮亭”塑像韦驮身着铠甲,双手合十,以往看到的韦驮像一般都在天王殿或大雄宝殿里,而单独给韦驮设亭的寺院在中国还是十分罕见的。由于观音阁与山门同在一个中轴线的原因,当你站在山门正中,从山门的画框里,能把观音阁高耸的雄姿全纳入镜头,这种把高层建筑放在山门之内的布局,是南北朝及以后建立寺院的传统手法。
修建于唐朝的蓟县独乐寺,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史载多年的战乱地震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至如今,蓟县独乐寺依旧安然无恙。梁思成先生说,“在蓟民心中,实为无尚圣地”。
观音阁的西北,有28块乾隆皇帝的书法碑帖,都是乾隆的书法真迹,如今看上去已经字迹斑驳,不过,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却能看到如此的珍宝,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东陵在遵化,皇帝去遵化祭祖,蓟县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休息站。谈到蓟县独乐寺,就不能不继续说到梁思成先生,梁先生曾亲自撰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在解释观音阁上咸丰皇帝手书“具足圆成”时,梁先生认为,“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语,应为“具足圆通”。1966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梁先生依旧冒着风险,抵达蓟县,提出要为观音阁“装避雷针、安门窗,为防止鸟类落在观音头像上,要为观音头像上罩铁丝网”,于是,文化部当年就拨款9000元人民币,由河北省古建队施工安装完毕,使独乐寺受到了妥善保护。
蓟县独乐寺-建筑
山门
山门是入寺的主要通道,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做穿堂,前两稍间是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后两稍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哼、哈二将
山门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升起”和“侧脚”明显。屋顶为庑殿顶,五条脊四面坡,又称“四阿大顶”,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生动古朴为,辽代原物。山门建筑在一个代矮的台阶上,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柱身不高,侧角明显;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约为柱高之半;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大顶”,檐出深远而曲缓,檐角如飞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正脊两端的鸱吻,鱼尾翅转向内,与明、清寺院建筑的大吻龙尾翻转向外不相同,是我国较早的鸱尾实物。南面檐下正中,悬有“独乐寺”扁额,相传是明代严嵩手笔。山门中间是门道,两厢分别是哼、哈二将塑像,威武雄壮;两边山墙上都有彩画,华而不俗。
韦驮亭
韦驮亭位于观音阁北面,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韦驮亭八角亭。韦驮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天部神,在佛涅盘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回,后来便成为佛教中的护卫天神。亭内韦驮像,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怀抱金刚杵。据说韦驮的不同姿势对于行脚僧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只要看见寺内的韦驮像双手合掌,表示寺庙里欢迎,路过和尚尽可大摇大摆进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寺庙不欢迎挂单和尚。
观音阁
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因为第二层是暗观音阁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阁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上为单檐歇山项,飞檐深远,美丽壮观。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二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虽制作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造型匀称,姿态优美。这也是辽代的原塑。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此系明代画师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
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梁柱接杆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而使用了24种斗拱。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并以其建筑手法高超着称。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
大阁设计别具匠心。二十八根立柱,做里外两圈升起,用梁桁斗拱联结成一个整体,赋予建筑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繁简各异,共计24种,152朵,使建筑既庄严凝重,又挺拔轩昂。三层楼阁,中间做成暗层,省去一层瓦檐,避免了拥簇之感,暗层处里外修回转平台,供认礼佛和凭栏远眺,既实用又美观。阁内耸立十一面观音像,阁下层四壁布满壁画。
蓟县独乐寺-传说
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奉皇帝李世民的旨意监修独乐寺,既是敕命修建,自然要修得与众不同。黑脸将军找来了十几个有名的工匠,对他们说:“佛得高,阁得高,不用钉,不用铆,你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一个月过去了,设计式样没有一个中意的。又一个月过去了,工匠们还是设计不出来。他心急火燎,一个人喝起了闷酒,喝得迷迷糊糊正欲入睡,忽见一位黑胡子老者推门进来,手里提着一个蝈蝈笼子。尉迟敬德一看,这个蝈蝈笼子可不寻常,精巧别致,和他想象中的阁楼一模一样。外看两层,中间有空井通到阁顶。他一阵高兴,赶忙说:“老人家,您这蝈蝈笼子要多少钱?”老者说“多少钱也不卖。”尉迟敬德一听急了,忙向老者说明原委和自己的忧愁。老者说:“我是专门为修观音阁给你送来的。”说罢,把蝈蝈笼子放在桌上,转身走了出去。
尉迟敬德抬腿要追,猛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于是他急忙把工匠们集合在一起,把梦里见到的蝈蝈笼子式样给大家讲了,工匠们就照此设计施工。三个月后,观音阁的骨架已经支起来,就要上椽子了。一天中午,工匠们正坐在地上吃饭,一个黑胡子老者走到跟前,作了个罗圈揖说:“我也是木匠,同行是一家,出门断了盘缠,诸位赏口饭吃吧。”工匠们说:“就一块儿吃吧。”老者端起碗吃了两口饭,又夹一箸菜放进嘴里,巴嗒巴嗒嘴说:“盐短。”一个工匠就给他捏了一捏盐。老者又吃了一口菜,说:“盐短。“另一个工匠又给了他一捏盐,老者一会儿把饭菜吃光了,用手抹抹嘴,扬脖看了看观音阁,摇着头朝外面走去,一边走还念叨着:“盐短,盐短。”过后,尉迟敬德听说了这件事,他猛一惊,这位老者的长相和梦里的那位一点也不差呀!莫不是鲁班师傅显圣吧?他站在观音阁前,看着上好的椽子琢磨着“盐短”的意思。蓦地明白了,原来椽子出檐太短了。他让工匠蹬上脚手架,把椽子放长一尺,哈,太好了。
最后就做成象现在这样的斗栱,出跳深远,象飞起来的一样,美观极了。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观音阁建成了,尉迟敬德想请人写一块匾。一天夜里,他刚入睡,鲁班又来了,向他说:“写匾的事,先不要着急,眼下有太白金星下界了。转世为大诗人,等着他来写吧。”后来,李白果真来到渔阳。一天,他喝得大醉,朦朦胧胧地写了“观音之阁”四个大字,又题上“太白”的落款。可是,等到匾悬挂起来以后,才发现之字少了一点。李白站在阁前,把笔蘸饱墨水,用力往上一甩,正好点在“之”上。这就叫作“飞笔点之字”。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路过渔阳,就是现在的蓟县。因为粮草接济不上,陷入困境。李世民心中烦闷,无意中来到一座寺庙,只见庙内香烟缭绕,铜铸神像,栩栩如生,似笑非笑,若有言相告。李世民心中一动,便双膝跪倒,向神像祷告:“李世民率兵东征,路过此地,粮草不济,欲借神明贵体一用,待李世民班师之日,当以十倍金身奉还。”祈祷完毕,叩了三个头,随后命人搬倒神像,化成铜水,铸造钱币。
以此解救了燃眉之急。东征还朝之后,转眼就是一年,此事却没人提起。倒不是李世民故意赖帐,而是实有难处。当初因是急于借用铜像,并没细加考虑,便许诺以十倍金身奉还,如今细细一想,诺大一个金像,恐怕用光金库也不够。唐太宗正为此事忧虑得寝食不安,忽接大臣魏征的奏折,打开一看,原来正是催促皇帝还愿的。言语很是不恭,明明是在责难,上写“昔万岁东征,粮草困窘,曾于渔阳借一铜像,以筹粮草,并许诺神明,一旦班师,即以十倍泥塑金身奉还。今圣上回銮过载,未践前言,故敢奏闻。臣闻为人主者,上不可失信于天,下不可失信于民……。”李世民心里有病,正怕人说,一见魏征又来揭他的短,不由心内火起,他耐着性儿看看奏折,忽然发现“十倍泥塑金身”,不禁喜上眉梢,拍案称快。魏征所加“泥塑”字,可真正解决了难题。于是李世民马上发下诏书,营建独乐寺,重塑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