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素食的意义
我曾专门著书讨论过吃素的功德和吃肉的过失: 书中谈到佛教如何看待吃肉吃素时讲到, 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小乘律经中就是这样宣讲的, 在大乘佛教中,汉传佛教有着吃素的优良传统。他们主要是依《楞伽经》和《涅槃经》这两部大乘经典而行的,这也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再现。但很多人以为藏传佛教是允许吃肉的。现在很多学显宗的出家人、在家人,密宗最兴盛的地方是西藏。....
2023-06-27

心平法师:最深层的财富
心(p....
2023-06-27

不可不知的四种造业因
佛讲了四种造业或犯戒的原因, 佛讲了四种造业或犯戒的原因; 三是虽然也明理、深信、精进,但是烦恼生起来了。所谓的烦恼就是嗔恨心难以对治,贪心难以控制,贪心是缓慢性的。很难自拔,可能一下就生起来了,有些人一生起嗔恨心就杀人、放火;烦恼我们很难控制,所以犯错误、犯戒、造业,习气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犯错误、犯戒,习惯性地犯错误、造业、犯戒, 佛讲了犯戒、造业的四种原因。....
2023-06-27

什么是佛教的“居士五戒”
虽为在家戒,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亦受贫乏报。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妻妾亦不贞良:名不邪淫戒,谓人若妄造虚言,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若不作是事,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是名不饮酒戒“....
2023-06-27

佛教知识问答:什么是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是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什么是居家八法:佛教所说居家八法是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还可得来世的安乐,有个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阇迦的向佛陀询问在家人的安乐之法。于是佛陀就向他说了居家八法,居家八法包括今世安乐四法和来世安乐四法两种。....
2023-06-27

星云大师:从何处下手学法
星云大师: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学员(弟子依空记) 。我们学习佛法──从淡处落眼,我们学习佛法──从无处着手,我们学习佛法──从疑处用心,我们学习佛法──从拙处力行,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同学: 今天是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第六期开营典礼的日子。感谢各位同学在课余闲暇发心来学道求法“感谢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檀越的协助与护持”更感谢十方三宝给予我们的加被。....
2023-06-27

一诚长老:做好眼前的事
勤修苦学就没有一个方向。只想在这个领域有一小块立足之地,假如说你的目标是把自己造就成为出色的大学问家、大修行家、大弘法家,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努力。但是这跟人心可以容纳整个宇宙其实是一样的意思,但同时也能够沉下心来,每天在忙碌的修行中抽出时间去挖那口井,你又能够把这种高远的目光收回来,人生的道路还是需要实际的行动去开辟,也别忘记了苦干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要懂得从当下抽身。....
2023-06-27

延参法师:幸福的担当
其实生活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幸福不一定是用钱来解释,每个人活在生命时光中,收获对生命的感知,收获对生命的谅解,收获自己和生活的这种感悟。不要求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生活当中感觉到自己和别人比起来,幸福就是相信生活,活出一种现实和梦想之间的一种充实和路过,就算和幸福有点距离,就算人生活得有点坎坷,就算人生活的有点不容易:每个人一颗心面对这生活,需要对接烦恼的压力,需要面对生活的不幸。....
2023-06-27

佛经中的“佛放光明”是什么意思
这个心的念头是光、言语是光、行为是光:什么是佛放光明:佛放光明的意思很深很广应当学习,但通常看到‘佛放光明’这句时!会想到佛在那里放光,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为什么不能说错。因为佛确实放光,可是如果你执着佛放种种光,佛经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如何放光呢。身心充满了智慧是放光?放什么光呢,放真诚的光,即刻能感受到你很诚实没有虚伪,别人与你接触能生起欢喜心。但是如果心里面是虚伪的。....
2023-06-27

净慧长老: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修学佛法的完整体系是戒定慧三学,修行就少魔障,修习禅定就容易进入境界,修行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首先建议各位居士要做到持戒清净,三业清净是修禅定的根本保证。在家修行要做到持戒清净。要做到持戒清净,才懂得怎么样持戒。最容易犯的就是四根本戒。在家居士的四根本戒,绝对是一件缺德破戒的事;以保持四根本戒的清净为基础。再把应该守持的遮戒守持清净。持戒清净,能够保证身口七支清净。....
2023-06-27

如瑞法师:孝顺的利益
为人子女要常念父母之恩,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侍奉父母是人类高尚的品德,子女对父母之孝:为父母扬名是中孝,劝导父母信佛, 我们现在只要能劝父母归依三宝,对父母的恩就能报得了。佛陀是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来抚养长大的,他的姨母对他的恩非常大,阿难对佛说“真正地孝顺父母,告诉世人若不孝顺父母,就是无意当中有损伤父母的地方,如果只是表面上的孝养父母。孝事父母。....
2023-06-27

诸佛菩萨如何加持我们
自己对加持力有所认识,再加上所有使用这个法门的人力量的总和,我们最最喜欢请求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都认为求佛、拜佛、念经、念咒等等做佛事就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现在来举几个我们能够看得见加持力的例子,比如我们常常说这个禅堂的加持力强。把禅堂里面的加持力的来龙去脉脉说一说, 根据前面讲的加持力来自于创建或者说是提出这个法门人的愿力。我们知道一个禅堂加持力是由创建禅堂的人力量。....
2023-06-27

觉醒法师:布施得福
布施得福,大家纷纷来寺庙礼拜求愿,希望佛菩萨保佑身体健康,亦有祈求事业一帆风顺,恭迎财神更是许多人在新年期间必做的一件事情,这其中的缘故用世间法来说。也许关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工作能力、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运气等,我们这一生中所拥有的财富都是由前世行善布施所积累下来的福报,前世财布施的越多。今生得到的福报越大,想要自己生活富足,必定要在生活中常行财布施,即外财施和内财施。....
2023-06-27

星云大师:低头在人间
便要懂得低头”信佛要先礼拜:你就必须要低头、谦卑;表示懂得谦虚。低头的人生才能前进,因为低头;晚辈在长者前面低头垂手,而佛教有时候也不是完全要人低头,有时候昂首瞻仰也是在行礼;绕佛、绕塔也是表示依恋和恭敬,佛教认为该低头的时候低头,都视为是三业的恭敬修行,恭敬就是沟通,关于低头还有另外的解释,意指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开车、走路都要往地上看。稻穗成熟也都是低头的样子,低头是谦卑。....
2023-06-27

读诵佛经时要注意的十个问题
读诵佛经时要注意的十个问题,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不可靠背交足。欲读经,默念偈云“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不可草草涉躐,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6、专供读诵之经本。熟诵之后必须擦净,可以合掌答礼,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
2023-06-27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 这种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现今都叫做,亦称惊鸟铃、护花铃,就是说当风吹过时风铃叮当作响,风铃还有一个名字是”铃铎”风铎”宝铎珠幡,铃铎缯幡”均各有一手执持宝铎,也悬有铃铎。叫做风铃、微风吹动,风吹宝树、宝网、宝铃声,是西方极乐世界演畅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铎便被悬挂在寺庙殿宇宝塔之檐上, 寺庙里的风铃是宗教的重要器物。....
2023-06-27

因为知道会死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但我们不能只是知道会死,我们要好好地活。因为知道会死,我今天一定要争取向他道歉。因为一旦明天一息不来,道歉都没机会。珍惜一切,不要等着过去了再后悔。父母也顾不上,父母也错过孝顺了,孩子也错过培养了,一个有智慧的人什么都不会耽误, 要知道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很多重要的人,如果你不把握住当下重要的人、重要的时刻,你们现在就是我生命当中,学会珍惜当下, 早晨起来看看我们是不是还活在这世界。....
2023-06-27

佛教中“不二”的真实含义
佛教中“的真实含义, 我们出去旅游,常常会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点“看到写有”不二法门。的匾额及题字, 有时也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将自己在旅行中拍摄到的”发到网上。他们觉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词,如果当你看到”这个词“也像那些朋友以为”就是我们日常语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许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在《佛学大辞典》中“不二”被解释为:一实之理“如如(p。....
2023-06-27

法尊法师:佛的出家到证果
佛出家最初的修行,关于佛的出家,说法利益众生等,不是像普通苦恼人家的子弟出家那么简单,佛是生在祖先种族圆满,跑到山里去出家修行,佛出家的动机,为欲想解脱此等大苦,所以才出家修行。佛的报身本来已在摩醯首罗天中成了佛,现在为欲度众生故,所以来到南赡部洲最圆满的种族中示现降生,故发大菩提心而出家修行。所以就起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由烦恼而造业,而解脱苦的方法是怎样呢?谓出家持戒,由定而得无我的智慧。....
2023-06-27

觉醒法师:什么是持戒为本
欲见佛性,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持戒是指严守各种戒律,能让修行者防非止恶,使身口意清净。佛弟子将佛陀遗训”作为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准则。戒是无上菩提本,可见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长住世间的根本:欲见佛性,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指出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涅槃境界。必须至诚受持清净戒律,佛教戒律的制定,更是修行路上的一盏明灯,破除执见和妄念,持戒能制约种种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结果往往会让人心性放逸。....
2023-06-27

佛教知识问答: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能去除众生有常、乐、我、净四颠倒,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心就是识蕴, 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佛陀说众生的分段生死是既可悲又可怜的。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通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
2023-06-27

为何见面要念“阿弥陀佛”
一句弥陀,是佛王, 为什么学佛人一见面就合掌称”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光明无量,为众生着想,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念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才会肯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才是真正的学佛人。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头跟我们说的。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塌地的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说,印光法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
2023-06-27

释迦牟尼佛出家日由来与出家功德
敦煌壁画....
2023-06-27

一行禅师:幸福就是此时此地
我非常高兴看到自己更多的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并且这次出版的选集中有许多作品都是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中国佛教文化对世界文明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我从未停止阅读中文经籍,并终生难忘从中国历代宗师那儿受到的启迪和教诲,在这里我要向给予我无限恩惠的中国先师们表达永远的感恩之情,真爱必须建立于了解,深入观察我们内心以及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是要能够在生活中带来幸福。修习佛法并不只是在禅堂里或者是寺院里。....
2023-06-27

为何“总在遇缘不同”
为何总在遇缘不同:佛法较少说因。但强调缘,‘缘生论’与善导大师提的‘总在遇缘不同’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缘,为何有这么大的勇气决心克服烦恼习气,这是依靠善根、缘分。而缘分比善根还重要: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四贴疏》中说,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往生的人。以古来大德总以为,上三品往生一定是菩萨,中三品一定是声闻。‘总在遇缘不同’,如果我们遇到的缘殊胜。 上上品的缘是佛法的熏修。....
2023-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