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怎样才是如法的静坐
怎样才是如法的静坐?(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著之, (二)静坐宜取乎自然,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2023-06-28

济群法师:有体有用才是中道的修行
不能见如来。提醒弟子们不要执著如来的色身”认为如来只有无相的法身, 虽然法身才是如来的真身。但色身同样是如来广修六度、集资培福所成就的,如来的境界是有体有用的。既有无相的法身;也有作为方便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五度,修智慧。可以成就法身,成就依报庄严,《金刚经》是一部直接开显空性的经典。它对缘起现象的否定,它否定的是自性见,它否定的是遍计所执,我们不要认为在成佛的修行中没有缘起。....
2023-06-28

大安法师:生前半信半疑能往生西方吗
生前半信半疑能往生西方吗:阿弥陀佛能带他往生西方吗,死后子女请法师为他皈依三宝?病人生前半信半疑,可能他就多疑少信了,他没有至诚信愿持名。 《佛说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边地疑城有这么一种情况,是因为一个人(念佛行人)曾经信愿持名一昼夜的时间, 虽然他不再相信净土一法, 这样的众生到临命终时恶业现前,阿弥陀佛这时候再来帮他的忙,以威神愿力在其梦中示现。 此人看到之后就生起了一念忏悔的心。....
2023-06-28

常识:学佛是修来生吗
学佛是修来生吗: 1. 网友!师父早上好,只有每天来到您的微博,逐条看师父您的文字时。心情才能好点,可放下手机。离开微博,又烦躁的很?怎么办: 学诚法师,哪一条或几条特别有感触的,可以逐字抄写下来,反复体会。直至有一天遇到境界能够用到它来转心。这就是纳法入心的过程: 2. 网友。顶礼师父,我大三,和新来室友相处不好她(p....
2023-06-28

瑜伽功和佛法有什么关系
瑜伽功和佛法有什么关系? 请问师父现在练的瑜伽功和佛法有什么关系? 明证法师答:瑜伽练初级层次就是练身体,让身体变得非常柔软,一般人的身体很僵硬,练瑜伽的人身体很柔软,看起来也就像十几岁的孩子一样,因为他天天练,没事就掰持那个身体,但是瑜伽的深入部分呢,就不是一般的在身体上下功夫,也是要在心灵上下功夫,也要打坐,那就比较细致,不出修禅定的范围,一般的普通瑜伽,没有解脱和成佛的内容。....
2023-06-28

一向专念是修持的重要关键吗
一向专念是修持的重要关键吗?不是念佛号又持其他咒;一向专念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修到能达到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所以并不需要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念佛只要一心不乱,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经文是用‘系念名号’这几上字,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很了不起。....
2023-06-28

达真堪布:甘露的真实作用
甘露的真实作用, 现在很多修行人,尤其是修密法的。都执着这些加持品、甘露丸、甘露水,上师一发甘露丸、甘露水:大家都觉得殊胜“这个上师太慈悲了,在遍洒佛法的甘露,都没有感觉到上师的慈悲,来求正法的人非常少。反倒是求金刚结的人特别多,光靠一个金刚结! 佛法才是真正的甘露?洒这样的甘露才能息灭贪、嗔、痴等烦恼之火,也喝了不少甘露水,烦恼减少了没有?甘露里面有一个摸不到、看不到东西?这叫加持力。....
2023-06-28

禅定与禅宗究竟有什么关系
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戒、定、慧,有佛教的出世定“灭尽(了烦恼的)定, 有外道凡夫乃至畜类的世间定,那就是通常所称的四禅八定。也是佛教出世定的过程,唯因外道修世间定是以生天为目的,佛教修世间定,所以外道称为世间禅,也分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禅是色界的心境。....
2023-06-28

佛教中常说的“劫”是什么意思
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总称为一小劫。经过二十个小劫,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佛教把这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通常是指大劫而言,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最长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大劫。....
2023-06-28

觉醒法师:智者和愚者的区别
智者和愚者的区别,对众比丘说道“愚人之所以愚蠢,这就是愚人的两处愚蠢之相。智者对于违背因缘的事情不去做。智者凡是对于顺从因缘的事情必定有始有终的完成。对于愚蠢之人的两种做法应当舍弃并远离,你们应当发愿成为智者。都欢喜纳受并如理奉行,智者不强求,智者有足够的机智处理自己的事情”智者使自己适应世界,愚人则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智者能随顺因缘。深知可以懂得的事何其少。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2023-06-28

觉醒法师:欲望太多而智慧太少
欲望太多,智慧太少, 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好?还是出国留学好,选稳定的工作好?还是薪水更高的好换一个市区的大(p....
2023-06-28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五逆罪人能不能够往生,五逆重罪也得往生极乐?《佛说无量寿经》这里为什么说五逆罪人不能往生呢, 有些人学佛经不能圆融的理解其中的深义,造五逆重罪的人有两种情况:宿世久发大乘菩提心,说的是这样至诚忏悔灭除重罪的人:这一世造了五逆重罪,多半不能深重的忏悔,不能除掉罪业,也不能修习观佛三昧,但是不能灭除重罪。灭除重罪。《观经》上面介绍的观佛三昧对于我们来说太难了,可以念大悲咒灭除重罪:....
2023-06-28

拜佛念佛就是广结善缘
拜佛念佛就是广结善缘, 一个人忆念观世音菩萨时。为什么你的贪嗔痴会淡薄,因为观世音菩萨在因地时他有这部分的功德。所以你跟他的功德一接触时,我们今天忆念关公“的功德出现“我们忆念张飞”我们今天忆念忏公师父”内心当中就会产生。我们忆念海公长老”慈悲厚道,一个菩萨在因地当中有这样的功德时。使令众生和他接触时, 我们过去曾经问忏公师父一个问题,忏公师父回答得很妙。....
2023-06-28

居家供佛物品一定要很多吗
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p....
2023-06-28

学佛后如何面对境遇不佳
学佛后如何面对境遇不佳,是为了世出之解脱。当然也包括世间之福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学佛后境遇不好的情况呢,一居士学佛之后两个孩子相继夭亡,因此于佛法颇生动摇,谓天道无知。便谓无有因果,且汝欲以博地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若无苦境逼迫。则颇难成就真实欣净厌秽之 心,而一味 作厌世观也,反生怨望,则其心尚有自矜之念,未可以担荷世间圣贤素位而行之道,况欲普度一切众生。....
2023-06-28

为什么斋堂又叫五观堂
佛教寺院中出家人吃饭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称为斋堂。而有些寺院也称为五观堂,是僧人吃饭时应该观想的五种思维境界,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贪等为宗,(谨防心念,美味的不起贪念,(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故受此食,不食容易饥饿。难成道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2023-06-28

济群法师:戒律的十大利益
戒律的十大利益, 当比丘出现某种不如法行为。佛陀便会根据所犯制定戒条,佛陀每次宣说戒条前,首先要阐述制戒的十种利益。然后才是关于戒条的具体内容,这十种利益。也就是十句义:具体内容为。 第一、摄取于僧,这是总的原则。即以戒律、制度管理僧团,当然,制度要靠人执行,但执行的依据是戒律,而不是个人利益。更不是个人好恶,摄取于僧的原则。彰显僧团是一个法治团体, 第二、令僧欢喜。第三、令僧安乐。....
2023-06-28

一天之中应怎样如理如法的思维
短暂的快乐最喜欢遮盖苦痛的真相”你不会太在乎人世间的得与失,从世间的各种痛苦烦恼中很容易走出,对出世间的出离也会做好准备。为了天下所有一切如母有情众生能够脱离轮回“愿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能利益众生,都是在为众生而做,既然决定默默为众生无私付出,众生对你的任何看法都要当做鼓励。我们会把奔波忙碌一天的身体洗干净。深思我们的身口意中十不善占了上风, 如果发现自己的身口意造作了十不善。....
2023-06-28

圣严法师:越慈悲的人就越有智慧
越慈悲的人就越有智慧,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才能得到真智慧,一种是肉体的生命;第三种是智慧的生命, 短短几十年的肉体生命之后,我们除了有肉体和历史的生命,还有永恒的、无限的、超越于时空的智慧的生命。必须经过一再地学习及锻炼,渐渐产生智慧,这个人一定生活得没有意义,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特别聪明。这并不意谓有智慧,聪明的人也可能是烦恼心很重的人,如果聪明而烦恼很少,乃至没有烦恼。....
2023-06-28

星云大师:摆脱命运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
摆脱命运控制 开创自己的人生,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减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
2023-06-28

佛法中的七种供养是哪七种
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度众生,乃至于一毛孔功德都胜过一切世间天人、乃至于转轮圣王、声闻、缘觉的功德的总和。而且不单单是事相上的以财物来供养佛”最殊胜的是如法修行是,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行愿品》里面列举了七种法供养,依照佛陀宣说的种种法门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这也是供养诸佛的修行,因为佛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就是在为佛菩萨分担职责, (3)摄受众生供养。....
2023-06-28

星云大师:佛在哪里呢
佛在哪里呢? 我们经常礼拜赞叹的佛到底在哪里呢?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净土,佛就在我们的眼前,佛身充满于法界”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清净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菩萨清凉月“众生心垢净,诸佛如来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毕竟空的真理,如果众生心田性海里的水清净了,菩提的月亮就会显现出来。 一般人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称念阿弥陀佛时”总会向观世音菩萨求这样。....
2023-06-28

佛门四威仪:修于内而形于外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行者日常举止皆需遵循的仪则,谓修道之人,佛门四威仪是为了摄心,我们举目动静便有分寸”而且威仪也是为了以后持戒打基础,通过威仪让身心寂静。威仪乃无言之教。行住坐卧具足威仪“走一步路都要讲端正,行为举止讲威仪。这个比丘太不像话了:是穷极无聊才做托钵僧的,这些话全让比丘听到了, 刚巧有一个外道叫尼犍子的路过”....
2023-06-28

以佛礼待人的处世之道
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这是真正给人布施结缘, (2)口里无瞋出妙香。要用来讲好的话、讲有意义的事,讲佛法,一言亦可以丧邦,都提及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更加不可以打妄语、恶语、绮语、两舌等,就是因为口业不清净之故“若三世不妄语,弥陀经上说六方诸佛,因为十方诸佛是真语者,如果我们不妄语不讲是非。口业清净自然出妙香。....
2023-06-28

常识:何为报身非法身
这个‘本’就是佛陀的真实身;我们讲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是常住不变的。就是佛陀有利他的因缘所变现出来的色身:当然是约着某一种因缘的需要而变现的。或者为了摄受十地菩萨而变现受用身,为了摄受凡夫外道而变现变化身八相成道。这个地方是把佛陀从本门所变现的报身的迹门?怎么知道这个受用身的报身不是佛陀的清净法身呢,报身他是有相的因缘,他就变现不同的身相出来。这种变化身跟法身常住不变是相违背的。....
2023-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