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
坐禅时受扰应如何处理? 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狗吠声……等等自修时受的干扰:同参者发出的打嗝、放屁、换腿声。 面对如此众多的干扰:应选择安静的场所。以避免不必要的人事干扰,希望他们成就你的修行,为何修持过程,不应生瞋恨责怪之心,更应将禅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逆境来时顺境因’,应将种种干扰视为考验我们功夫的助缘,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来自它来, ‧静观‘干扰’。....
2023-06-30
̸ʦ̸���л�����֮�ڼ����������˷�ѧ������
̸ʦ̸���л�����֮�ڼ�������_���˷�ѧ_������....
2023-06-30
星云大师:开采内心的资源
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仍然忧愁烦恼,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生活真是富裕豪华: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际应酬感到困扰。....
2023-06-30
��������ʦ��������ƽ���������������˷�ѧ������
��������ʦ��������ƽ������������_���˷�ѧ_������....
2023-06-30
等身长头的功德和意义
磕大头的功德在佛经里面有记载,佛陀时代侍者阿难问佛?对三宝大礼拜有多大功德,一个人对三宝恭敬顶礼一次的功德?可以获得自己身下所压大地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转轮王有多大的福报呢。他拥有能利用整个南瞻部洲所有财产的福报,磕大头的功德将变成出世间的福报。其功德更加殊胜, 我们现在缺乏福报。世间福报不够,出世间修法的福报更不够!傲慢心会导致嗔恨心和嫉妒心,有傲慢心的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功德。....
2023-06-30
听法能远离哪三种过失
佛陀的正法需要真正地闻思实修。对我们在闻法过程中的专注、发心、动机等方面的过失。是指听法、听上师开示时,在听法、闻法时。耳识没有专心听取上师讲的法义。我们耳识很认真听了上师讲的法义”虽然耳识已经听到上师讲的法义,真正法义没有记在心里的话,而是我们没有记住上师法义的缘故,内心五毒烦恼的动机没有调整过来,我今天听法身体是不是会更好,夹杂五毒烦恼听法?但是听法时有世间八法的想法是不应该的。....
2023-06-30
大安法师:预设的护佑
勤修我皆接引愿”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 这是以凡夫的知见来猜测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念佛法门感应道交难思议。 无量众生念佛就有无量的阿弥陀佛及圣众前来接引,众生能念佛的心是能感之因,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愿是增上缘,就法尔自然地显现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的情境。 是故临终接引之佛,即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大愿,也都不会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净境出现。如果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
2023-06-30
地藏菩萨传奇:在新罗五台山,他终于成为正式比丘
悄然回到了金城南山,在一所毫不起眼的寺院常住下来。入山打柴,因为他所在的寺院与官方没有联系,寺院没有专用的薪炭林,他必须到没有主人的深山野林采樵,悄悄回到三花岭下的家中,入唐为质的金守忠刚刚回到金城,释地藏在为母亲尽孝三年之后,他再次背起行囊北上。是高僧慈藏参照中国的五台山命名的,新罗五台山位于金刚山与太白山之间,他就看到了五台山入口处那片规模宏大的伽蓝——月精寺,从月精寺后面的山谷之中。....
2023-06-30
地藏菩萨传奇:“你母亲住在南山,你虽然出了家,但还得尽孝”
但师父既然给了自己这个法号。他就必须要向地藏菩萨看齐,老僧像是授记一样。摸摸释地藏的头顶,释地藏赶紧追问道”猜不透师父的禅机。老僧转过身来“‘师父领进门”释地藏茫然无措地说:甚至还不知道究竟什么是佛法,释地藏不信”不但挑水劈柴是佛法。吃饭睡觉是佛法”连拉屎撒尿也是佛法“你想离开佛法都不可能,师父您走后。因为你母亲住在南山,金兴光本来想派遣你入唐“你却跑得没影踪了,他还会放过你弟弟金守忠吗。....
2023-06-29
佛陀最后一世:梵摩派弟子去见佛陀,“看看他是否具三十二相”
有五百比丘随同。通晓自然学科与大人相。他听说过佛陀的杰出品格,又听到他正游行于毘提诃国。梵摩对其弟子说:看看有关他的传说是否属实,我们将透过你而了解沙门乔达摩,大人的三十二相早在我们世代相传的经典上有所记载?则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优多罗动身前往佛陀正游行的毘提诃国!他次第游行至佛陀所在之处,他开始在佛陀身上寻找三十二大人相,其一为马阴藏相。佛陀心知优多罗对二相有疑。佛陀以神通力。....
2023-06-29
佛陀最后一世:善觉真的是个无赖?“此人能辨知法”
佛陀于座上受大众围绕而说法,我何不凑近人群,却看到佛陀坐着受大众围绕而说法,只不过是沙门乔达摩正为群众说法罢了:佛陀以心知大众之心?当佛陀注意到坐在人群中的麻疯病者善觉。解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解说感官欲乐的各种过患、虚妄与烦恼“又解说出离的利益。当看到善觉的心已纯熟”便传授诸佛所特有的教导,苦、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果然善觉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世尊;真是殊胜啊。....
2023-06-29
佛陀最后一世:首楼那过于精进,脚底生起水泡,经行道上遍布血迹
国王为一些事务召集了八万村落的代表,国王想见见你的脚:可是万万不得将脚伸向国王“你就在他面前结跏趺坐,国王就看得到你的脚,将首楼那抬去拜谒国王。施礼之后”首楼那在国王前结跏趺坐,国王见到他的脚掌果然生有毛发,国王为八万村落的代表教诫今世的目的,教诫完之后并没有立刻散会,国王又说道。你们已听了我对今世目的的教诫,前去恭敬礼拜佛陀,他将教诫你们来世的目的:佛陀为他们开示后。....
2023-06-29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律
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 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 前者的五戒是指,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那就是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诸恶莫作,未行之善令修行,叫做四种精进,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后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
2023-06-29
受持五戒都有什么利益
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灌顶经》卷三说: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如佛所学而学;智者不毁;不退誓愿;安住于行;得胜三昧;不杀生而护生。....
2023-06-29
常识:详说居士五戒
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解脱戒呢,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不杀生戒可以分为世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不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世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区别的,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属于别解脱戒呢,都只能属于世间的戒、定、慧。....
2023-06-29
昌义法师:如何持戒才圆融如法
其实这条戒他是非常活,你就是持戒没有圆融,稍不圆融就是犯戒,其实就是犯戒, 虚云老和尚开示里讲,戒定慧三学一定要圆融。大乘戒和小乘戒要圆融、要懂得,我们修行一定要懂得,我过去在斋堂里立规章是按灵岩山道场的规矩,为了成佛而吃饭,如晚上多念两枝香的佛,跟不上就误了修行,其实又坏了佛法。动念头想吃饭。入定了他还有一念贪心?这个神识他一出窍就到伙房偷饭吃,他知道这个师父跑到斋堂去偷饭吃去了。....
2023-06-29
佛教所说的业报都有哪些
行善的人都会长得比较英俊、漂亮,而行恶之人多感生丑陋之形象,比如行善之人会生在环境美好舒适之地。而行恶之人多投生在险恶艰辛之地。 每一种业报都有四类果报,因生时嗔恨、感生到地狱道,生出害人之心和行为的人,死后就会投胎到畜生道,多保持着愚痴的等流果,今生也喜欢如是造业;今生也喜欢偷盗。前世喜欢邪淫,前世的习气带到今生,如果前世喜欢偷盗的人, 前世的感受会延续到今生,今生往往短命多劫。....
2023-06-29
济群法师:幸福在哪里
我们常常将幸福建立在一个未知数上。建立在我们不曾实现的人生目标上?会觉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础,又会觉得孩子是幸福的源泉,会将显赫的社会地位当作幸福的保障,我们会觉得;能够闲一点会很幸福,看到别人生活得很有目标。又会觉得忙忙碌碌才过得充实, 我们所理解的这些幸福,同样不具有幸福的本质,也仅仅是由于暂时满足而产生的相似的幸福感,新的欲望很快会产生,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享受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2023-06-29
信佛就好为何还要皈依
信佛就好为何还要皈依:你对佛有信仰,你觉得佛菩萨很好,是相信佛菩萨,如果没有受皈依的戒律,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但佛陀让我们不要去伤害众生。约束你不要去贪婪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真正要做一个佛弟子,必须要从入门皈依开始,皈依的戒律。是别解脱戒里最基础的戒律,而所有戒律的基础就是皈依,修出家的戒律可以。如果没有皈依的话。皈依后,通过佛陀的身口意传给他的弟子们;受身口意的戒律。....
2023-06-29
月溪法师:悟后的光景
顿悟: 问?悟后的光景如何: 月溪法师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p....
2023-06-29
济群法师:生命的美容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内在的美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绽放光芒,方能展现它所蕴含的明洁之美。生命品质的美,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佛菩萨不仅具有内在美。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 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
2023-06-29
昌臻法师:心地与命运
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种瓜得瓜;种善因结福果。种恶因结苦果”命运指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等现象,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由业报所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业报身。贵贱、穷富、寿夭等属于,及正受的果报体”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亲属子女及生活享受等属于:依报“....
2023-06-29
衍慈法师:被骂不答恶还本身
被骂不答恶还本身,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也有这样的大恶人,他妒嫉佛陀德高望重,要伤害佛陀:以下是佛陀的亲身经历:故致骂佛,’有外道闻说佛陀发大菩提心,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外道心怀妒忌。特意来谤佛,’佛默然,不作声。不回答,有心骂人者,也要有个对手,现在得不到响应,骂累了,无可奈何,唯有把嘴巴合拢起来。不再骂了,证明是非很多时以不辩为上策。....
2023-06-29
如孝法师:如何化解执着的痛苦
它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仅仅明白道理是不行的。要依照道理和方法不断地落实才能获得智慧和解脱,眼前必须一五一十地接受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宏观、广大与整体的生命观。这样生死问题以及执念的痛苦就成为经验而存在,诵经的本意是为了拷贝佛的内在生命境界和思想,是成佛所需的无量的波罗蜜和资粮中很浅显的一种行为, 我们认识到执念(执着一件事或一个人)带来的痛苦,只是让我们客观地认清生命的原则。....
2023-06-29
聪明之人与智慧之人的区别
更会用尽种种方法去争取更多及更好“聪明人常常运用自己在世间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处理事情”不知道聪明只不过是根尘和合所产生,会令自己产生很多烦恼,懂得从正业中去获得金钱,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名闻利养,用随缘随份这个心态去做有益他人之事。懂得用惭愧心去反省检讨。产生更多的不满与瞋恨心,会感恩大家不分彼此。每当面对见闻觉知时。都会留意心中产生的感受。佛法不竟是从众生身上求。种善因得善果之道理。....
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