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参法师:人生温暖而行

延参法师:人生温暖而行,  活出内心的清醒觉知,活出生命的自在淡然,不要让浮躁包围心灵,活到黑暗的边缘,每个人的人生追寻,都是一份人生意义的探索,在哪里豁然开朗。就在哪里焕然重生,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生命存在的真谛,每个人都走过无数的十字路口。生命的光明就在于心地凝聚了什么样的信息和力量(p....
2023-06-28
延参法师:人生温暖而行

延参法师:守住幸福的底线

守住幸福的底线,做一个能够向往生活美好,能够祝福生活美好的人。那么幸福同样需要规则线,幸福的底线是什么,  不必要用过多的赞美去陈述生活,也不必要用过多的悲情去渲染生活,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生活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世间最美好就是遇见,幸福和一个人的慈悲和智慧有关,要学会爱社会,爱生活,幸福是走向目标的那段距离,和改善走向目标的心理旅程,生活并不适用自我、自虐,学会认同生活的那些积极。....
2023-06-28
延参法师:守住幸福的底线

大安法师:念佛到什么程度才算深信切愿

在日常忙碌的工作、生活和种种牵挂的影响下“才能算是深信切愿。请慈悲开示:感受到了世间的种种苦。进而真切地认同这五欲的世间无可贪恋,那么这世间的苦难就成就了你的厌离心,厌离心生起了。欣求心就恳切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一恳切下来。你的深信切愿一生起。就会自然努力精进地念佛,所以娑婆世间众生以八苦为师。藉烦恼为菩提,成就信愿行,我们只要用智慧观照它,它都是我们修行的财富,正好是滋长莲花的养料。....
2023-06-28
大安法师:念佛到什么程度才算深信切愿

圣严法师:什么才是真正的佛事

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而且是邀请专业的僧侣、尼师来为亡者诵经、礼忏。甚至诵经礼忏的坛场在做佛事,最好是亡者的家属、亲友亲自持诵、礼拜佛经、忏仪、圣号。不可把佛事做为葬仪的一个节目来看。因为做佛事就是召请亡者临坛听法,如果亲友、眷属对于佛事漠不关心,依亲友眷属做佛事的功德力量,同样可使亡者得到超度与救济的力量。若要超度先亡眷属。....
2023-06-28
圣严法师:什么才是真正的佛事

如何学佛做人才算有真诚心

如何学佛才算有真诚心,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育。更应至诚。正直心、质朴心、真诚心才能够趋近于道;而谄曲心、虚伪心都离道甚远,挟带虚假心修行一辈子“是靠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的,如果你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诚,愿力是真诚心流现出来的,我们也得要用真诚心去感通。....
2023-06-28
如何学佛做人才算有真诚心

延参法师: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生活的那些伤痛,而不是把它当做生活的负累,甚至是铭心刻骨的伤感,让生活向光明处改变,对生命的感知。也就在于能够理解多少的程度,  生命的日子总是崭新向前,不要装满那些回忆的伤,活出对生命的敬意,经得起生活的挫折,真正的去理解生活。那些因素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不必要奢求那些同情和怜悯,能够活出一份向上的心态,不要给生活的琐碎所伤害,活出生活知足的内涵。....
2023-06-28
延参法师: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如何皈依之四:注意事项

皈依是选择人生的究竟依赖,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对佛陀产生信仰而发心皈依,若只皈依佛而不依教奉行,但我只想皈依法,却不想皈依佛和僧伽。不皈依佛,不皈依僧,便不可能全身心地依法修行。愿意皈依佛,却不愿皈依僧。尤其是贤圣僧所具备的清净无漏的品质,这才是究竟皈依处。也是皈依佛、皈依法所要达到的目的,若不能对此生起猛利的信心?修行必须亲近善知识,虽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人。....
2023-06-28
如何皈依之四:注意事项

西方三圣对众生的恩德是什么

西方三圣:西方三圣对众生的恩德是什么:  印光法师答,阿弥陀佛,乃法界众生之无上慈父,险难恶道之第一导师。因中发四十八种之誓愿,果上获超诸数量之光寿。端居莲邦,分身遍十方刹海。即生证三德[1]涅槃,至若观音、势至,二位大士,则现身尘刹,归于净土,辅弼弥陀,度脱众生。与乐拔苦,咸令究竟,深广无量,虽天覆地载,何由报其涓埃:(增广卷第四创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记:  注释[1] 三德....
2023-06-28
西方三圣对众生的恩德是什么

宗性大和尚:学佛就是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宗性大和尚向营员们传达“从吃饭穿衣中的修行到如何理解知足和感恩,宗性大和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与营员们分享,我们在世间想做任何事情,凡夫常想着自己。大和尚幽默地说“宗性大和尚从佛门中的吃饭说起,一碗饭中隐藏了对治贪嗔痴的诸多”就是要让我们通过吃饭生起惭愧心和感恩心,其实很多人忘了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和尚用幽默的语言教给营员们如何做父母和子女的良方,做父母的要培养子女良好的品行。....
2023-06-28
宗性大和尚:学佛就是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常识:什么是三体一钵

何谓三体一钵,安陀会。托钵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清....
2023-06-28
常识:什么是三体一钵

造作恶业后诚心忏悔还会受报吗

造作恶业后诚心忏悔还会受报吗,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一是造业过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都会在内心埋下一颗业种子,因为我们所能忏悔的主要是属于自己的业种子和心行力量,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难以计数,很难将对方心中的种子一并消除,佛陀也会因业报而头痛三日,难道佛陀的修行还不足以抵消业力吗。或是佛陀的忏悔还不曾修习圆满吗,通过无生忏或佛菩萨的加持来消除业力。....
2023-06-28
造作恶业后诚心忏悔还会受报吗

延参法师:降低人生的苛求

降低人生的苛求,人生活的不是经验的多少。人生活的是不惧挑战的心态,生活的活法在于每个人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寻找生活的快乐,让它成为推动生活的实际意义,不是生活的总结,谁也避免不了孤独、酸楚和艰辛,  每个人需要规范自己的内心感觉,既不无限度的放大生活的悲伤,并不是挣扎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活出自己和生活相符的生活法则,学会接受和宽恕这不太完整的生活,  生活的乐观才是生活的经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很多。....
2023-06-28
延参法师:降低人生的苛求

怎样理解一切法得成于忍

如何理解一切法得成于忍:一切法得成于忍”师父个人的愚见”忍辱是六度中很重要的内容。过去的好多祖师大德在开悟后,会在山上专门养一群猴子整天(zhē teng)自己。这就是为了修忍辱,如果你连别人的侮辱都不在乎,仍然能保任真心。因为心一旦低到尘土里。谁都不能让你生气,谁都不能折磨你,你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心?如何不能成就呢,还能在污泥中长出超越的莲花。就会发现忍辱这一关的重要性。....
2023-06-28
怎样理解一切法得成于忍

佛像璎珞的起源和演变

佛像璎珞的起源和演变,  佛教造像艺术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璎珞的装饰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造像形式的本土化,具有了我国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本意均为似玉的美石。璎珞成词,都给人以华美隽永、高贵神秘之感。璎珞也做缨络,其实就是金属、珠宝玉石等穿联或编织成串、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由于菩萨信仰在汉地的盛行,作为菩萨重要饰品的璎珞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大百科全书》云。....
2023-06-28
佛像璎珞的起源和演变

弘一法师:药师法门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

药师法门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就是探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  一、维持世法,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谓佛法是消极的,闻以上所说药师法门亦能维持世法,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
2023-06-28
弘一法师:药师法门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

大安法师:修行中的障碍

在修行当中遇到障碍?一个人想修行的时候。一定会碰到障碍,不要在它面前退却。你得想方设法超越、克服这个障碍。  那具体的障碍就具体分析了:没有报名时还觉得不错,这个事情在洒净的时候被发现了?所以需要他的老伴照顾一下。不能男女众混住在一起,  对于出现的障碍如何去发心,这一次进去就排除一切障碍,死就死在这句佛号当中。但是不要想着让别人来照顾你。进去之后十天念下来?公司忽然又有事,念完佛再说。....
2023-06-28
大安法师:修行中的障碍

济群法师:为什么我们经常感觉孤独

为何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但无常并未使我们警醒,无常往往使我们更加执著,似乎执著就能抵挡无常到来。并使我们执著的对象变得坚不可摧,正是在不断生起贪心的过程逐渐壮大的,使我们自己成为贪心的受害者,贪著之心带来的危害。与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伤害就越大,环境变化就不会构成太大的破坏力,完成是出于错觉和不良习惯。....
2023-06-28
济群法师:为什么我们经常感觉孤独

延参法师:时间都去哪儿了

堆积了太多的事情与情绪还没有处理完。生活在寻寻觅觅中迷失了最初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损耗了人生向前的力量与自信,生命是无法改签的单程票,日子不能总在憧憬时激动,用一份积极的态度、踏实的行动,生活需要崭新,  有时候感觉生活很辛苦。甚至有转身逃离的冲动,但生活又不是那么简单的说走就走的常常任性,内心需要一种规范,去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为什么又一次泛滥,对待生命的态度,需要一种客观、耐性和愿意改善。....
2023-06-28
延参法师:时间都去哪儿了

星云大师:开悟后天地日月依旧

星云大师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开示《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  悟前、悟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开悟之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风光“开悟后天地还是天地,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吃时不肯吃,开悟之后,饥来吃饭困来眠,开悟前时时难过,开悟之后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住于尘劳五欲。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你怎么吃石头呢!你要不要吃看看。禅师冻得鼻涕四溢,师父你鼻涕都快流到嘴里了:并且悠然自得地说。....
2023-06-28
星云大师:开悟后天地日月依旧

常识:佛像的七种手势

  佛像的各种手势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5种”释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达几百种,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时的状态。所以称为说法印,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所以称无畏印,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指头触地,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
2023-06-28
常识:佛像的七种手势

什么是觉迷在一念之间

什么是觉迷在一念之间?有怨恨的念头,这是极重的罪业。还有嫉妒、伤害,伤害最严重的是破坏众生法身慧命,也就是破坏众生学佛的机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有两个人对于讲经的法师嫉妒,想方法去破坏,让一些信众对讲经法师失去信心,把这个法会给破坏掉了。佛在经上说造这种罪业,这是果报。地狱与人间是有时差的,在地狱所感受的是无量劫,而在我们人间看来是一千八百万年,这果报太重了,何苦造这个业呢?....
2023-06-28
什么是觉迷在一念之间

虚云老和尚:识得平常心一切处都是道

识得(p....
2023-06-28
虚云老和尚:识得平常心一切处都是道

佛使比丘解说佛教要旨的最短偈语

佛使比丘解说佛教要旨的最短偈语“而且也被公认为佛教的中心思想,阿说示比丘这段巴利经文可让我们思考:可否用最精简的话来解说佛教的精华?要熄灭一切事物便得熄灭起因,都同意这即是佛教的要旨“阿育王因为对佛法坚信不疑”只有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才生起“都是因缘和合的成果,它必须要随因缘的力量而改变。直到让心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当心识真正能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到佛教的中心法则。....
2023-06-28
佛使比丘解说佛教要旨的最短偈语

明海大和尚:我的改过经验

引出来我们对自己在行为、在语言、在思想层面的判断,我们内心本具的一种自我觉察力、本具的一种判断力就会显发出来。内心会自然地感觉不安、感觉不对劲。而且内心本具的判断力也越来越增强”孔子是在用这种方式肯定自讼这种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的法门。自讼是以自己内心本具的这种判断力,能够有一种自我反省———自省、自讼的这样一个修行。一定能使我们从内心力量的强化到外在人格的展现都不断地进步。....
2023-06-28
明海大和尚:我的改过经验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中土称之为小乘经典。特别是阿难尊者记载佛讲的法。是佛最初度脱弟子的敦法。这是佛亲口所说的法”最大的是玄奘大师请回并译出的《大般若经》,这部《大般若经》总共有十六会,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要成佛度众生必须积聚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故菩萨应先修福德资粮。(大家除了念经、作佛事、搞清洁、礼佛外不应到大殿上走动)搞大殿上的清洁如。....
2023-06-28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