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要通过哪十三重考验
出家要通过哪十三重考验, 有些人以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头发一剃,衣服一换。便是和尚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常常询问出家人“做和尚要些什么条件呢?他们所能得到的解答,也是很简单的,不是说“不要什么条件,只能有信心就行了。便是说”条件多哩:一时间也说不清的“ 实际上,佛法之前不但人人(p。....
2023-06-26

道伟法师:弘法度人要契理契机
弘法度人首先是对佛教的基本理论有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和体证,其次是有比较丰厚的世间文化修养;对现实社会人生和人的内心世界有比较深入细微的洞察。怀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自觉地把振兴佛教事业和利济苍生当作是自己的本分事,而不是麻木不仁、独善其身、得过且过,理当发愿弘化一方。作众生的生命导师和眼目,最终能不能成为高僧,有没有能力观机逗教、摄受信众,并帮助他们摆脱痛苦、走上解脱之道。....
2023-06-26

略述禅者悟后是何光景
略述禅者悟后是何光景,如《金刚经》云,世尊食时,入舍卫大城乞食,就连佛陀亦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们一样,每日过着托钵游化的生涯。但如来著衣时通身放光,持钵时手上放光,次第乞食时眼中放光,入城洗足时足下放光,乞食吃饭时口中放光,乃至敷座而坐时大地震动也。之所以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者,如来一举一动全是实相般若的现觉妙用,即观照般若也。悟与未悟者之间的区别,就看在同样的日常生活中有实相般若的观照妙用现觉与否。....
2023-06-26

佛门吃饭为什么叫“过堂”
佛门吃饭为什么叫“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佛教僧侣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 佛门规定学道者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和云板。木鱼梆是吃饭号令,隐喻佛弟子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僧众搭衣列队进入五观堂。供养偈。然后由一僧人负责出食”通过念诵施食真言,施予大鹏金翅鸟和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等, 过堂是一个绝对安静的用食过程,过堂要求禁语。....
2023-06-26

觉醒法师:走得快了心要跟上
觉醒法师:走得快了心要跟上, — 师父,这些天我学了很多经论典籍照这一速度我的佛学水(p....
2023-06-26

给佛磕头有什么样的功德和福报
顶礼佛祖, 如果按照要求如理如法进行顶礼,则有无量的功德。 《佛说灌顶经》中说:人如果在临死之前礼拜过十方三世诸佛“那他命终之后不论转生何处都将值遇佛陀,而且千劫万劫乃至亿万劫中所造的重罪之报都将获得解脱,因此即生中能作顶礼。顶礼一次有怎样的功德呢。一位比丘顶礼有佛陀头发、指甲的佛塔:阿难尊者请问世尊他顶礼的功德,世尊答言,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
2023-06-26

何为佛教中的修成正果
何为佛教中的修成正果,经历重重贪、嗔、痴等方面的考验以及灾劫磨难,最终领悟佛法的深奥内涵,一般是指达到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所谓佛教的最高修行目标是“成佛“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是亲证涅槃的唯一捷径,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亲证四谛。时时彻知五蕴的三相,苦、无常、无我,观禅(修慧)为实践, 因此正果的意思就是灭苦。....
2023-06-26

学佛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妄想本空“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就多了那一念贪心,这念贪心其实是多的,自性本来空,清净心里面哪有贪心。有了贪心就不叫做清净心了?能缘的心(识心分别);钱不存在——空。这念贪心——本来也空;把这个贪心除掉,除掉贪心,把它除掉贪念;再把这个妄念除掉……想要除掉那个妄念的;永远除不掉那个妄念,贪”但是那个妄念,断除妄想重增妄“....
2023-06-26

如瑞法师:用心与否差别很大
如瑞法师:用心与否差别很大, 我们知道三宝是众生的良福田。也就是最好的福田,在三宝当中,哪怕只做一点点的供养。都可以获得无量的福报 我们(p....
2023-06-26

不愿禅修:八大常见借口与对治方法
八大常见借口与对治方法 文/克里斯蒂娜....
2023-06-26

本性法师:每一种修行方法自有其妙用
本性法师, 比如,各种戒律是为纠正众生不当的行为;把它们规范到一定的道德轨道内,各种禅法是为收束众生散乱的心使它们变得(p....
2023-06-26

星云大师:自在心地枯荣随意
自在心地枯荣随意, 药山禅师在庭院中打坐。身边有云岩和道吾两名弟子相伴,禅师坐禅之后,看两名弟子仍然若有所思:便指着院中的两棵老树问道“已经在寺中经历了上百个年头。这两棵树一枯一荣, 药山禅师看着他们”恰逢一位侍者从旁边路过“于是药山禅师便将他喊了过来!问他道”荣者任它荣“ 药山禅师面露微笑,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情清净淡泊,枯者由它枯。荣者由它荣”这则是深得禅宗意旨的达观自在之境。....
2023-06-26

悟光法师:思惟无常善用生命
思惟无常善用生命,若不是遇到很多身边人死亡的情况,我们就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谁都不相信死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时间想,要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不要再浪费自己的生命,但现在这种认识完全消失了,那疾病也是想干嘛就干嘛。没有修法的人很难体会到说。将来会很吃亏, 我们有一天美好的生命,如果心态整天都是昏昏沉沉、昏昏暗暗的,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一定会出问题。....
2023-06-26

佛法是靠什么成就解脱
佛法是靠什么成就解脱,大部分是比较欢喜修福报的“一般人很难感觉有什么”能不能让事业更顺利、身体更健康。但是很少在关心要如何修学,才能让我们的心彻底的从轮回的泥沼里面解脱,可能身心有一些柔软,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地超越烦恼,这是因为心和实相不相应。生命的实相一直是如此,我们都想要一个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环境、最完美的师父、最完美的道场、最完美的法”但之后也就发现没那么完美。明明一切就是会无常地变化?....
2023-06-26

哪一个积累资粮的方法最为殊胜
何为积资粮最殊胜方法:哪一个积累资粮的方法最为殊胜:冈波巴尊者问上师米拉日巴尊者“积累资粮的方法,究竟是哪一个最殊胜、最无上?尊者回答说”密集金刚和金刚四座等续部中都说:‘供养三世一切佛“供养上师的功德最大。是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那还有没有比这更高深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呢。尊者言”比供养上师更大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依靠上师所传的口诀如理如实修持”如此则功德更大:对上师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
2023-06-26

虚云老和尚:参禅与念佛是一件事
参禅与念佛是一件事,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死抱著一句话头参去,与念佛人功夫熟处。佛如众生如,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惟念佛须摄心观照,是为无上深妙禅”禅者净土之禅“赵州禅师说的。就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参禅、念佛、看经、礼拜?佛说一切法”别无圣解。自心是佛。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若能凡圣双忘;则见自心是佛。....
2023-06-26

纯一法师:经书有字禅无字
禅宗的重要法门是不立文字,才使得远公大师开悟“菩提、烦恼原来是没有分别的,达摩祖师亲自来到中国传法,梁武帝拿自己造寺、布施、设斋等问祖师,达摩祖师认为梁武帝,达摩祖师答道, 达摩祖师遇到神光法师讲经。法师讲经讲得天女散花“达摩祖师问神光法师。神光法师反问道,印度没有讲佛经的吗。达摩祖师回答道,我们印度讲的是无字真经?如何能教人了悟生死,神光法师恼羞成怒。神光法师遇阎罗请师喝茶?....
2023-06-26

为何恭敬是入道之窍诀
为何恭敬是入道之窍诀。此第三科恭敬与谦谨“你说恭敬“所以说我们很多人说要恭敬三宝得福。他要恭敬三宝,他恭敬的这个表面上做一套,这个恭敬也是假的,实际上幷不恭敬,不知道这个法宝是我们出生死苦海、登涅槃的一个宝贝,很恭敬,也是接待他——他是我们出家人说是后辈了。他说老法师你念《华严经》功德无边。 这个老法师听了心里一震,他说我念经很恭敬, 我们说看书横起看、摆起看,你想一想你感什么果报。....
2023-06-26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圣严法师答,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
2023-06-26

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
凡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就属于,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 济群法师答?在佛法中:就是真实、正确的“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如果这一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误的。是非,还可以从道德角度来评判,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是”凡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就属于,非。....
2023-06-26

净慧长老:理悟和事修
也懂得很多的道理,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根本没有挪窝,有眼睛没有腿。比喻有理论没有实践,这种人往往把佛法的道理讲得一套又一套,修行的理路也懂得一点,或者想做又下不了决心,比喻对佛法的道理、修行的要领并不十分了解,只知道跟着人从形式上去念经拜佛。这种人修行只不过是盲修瞎炼而已。因为他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修,修行的路途当中有那些问题。也重视禅定等实修,好比眼睛和腿,戒律是两条腿“....
2023-06-26

大安法师:放生的意义
大安法师:放生的意义:放生的意义及其事项?怎样做如理如法,戒杀和放生并举不可偏废?放生的意义主要是,真正对水陆空众生生出怜悯心,在它们即将死亡的时候,救其一命;并放生到合适的环境中去,第二。通过放生行为传达佛教的一种慈悲心, 现代人由于竞争压力缺乏对动物的(p....
2023-06-26

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
过分简单地看待佛教的生存状态,有时在没能了解和学习佛教教义的情况下,盲目推动不能适应大众需求的宗教事务,盲目失当地拥随、比附自己感到新鲜的社会知识。从而使佛法逐渐被生硬地贱卖“为核心的佛法所做出的期许“往往是不符合佛教本色的慈悲的”有人热望佛教充当慈善家的角色来向社会施钱,有人又希望佛教承担道义的角色来诠释责任。 这就是佛教或主动、或被动被贱卖的一个现实情况。....
2023-06-26

清明节怎样做才对已故亲人最有利
清明时节佛弟子怎样做才对已故亲人最有利?清明并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佛教里没有清明这个节日。在清明节如何如法祭奠过世亲人“祭奠超度亡者“那么每一天都可以当做清明来过”因为我们只要把每天所作修行功课的功德回向给亡者就可以了,至于是否扫墓、烧纸、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最能利益亡者的莫过于按照佛教的方法,将所修的功德为亡者做回向。这是最能直接利益亡者的事情。....
2023-06-26

智敏上师: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是开悟
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是开悟“闻、思、修,听了之后就要思惟,所谓思惟修。思惟之后,再进一步就是入定去观察修了,如修不净观而得定后, 学(闻思)是为修指引方向,就是把我们闻(思)的法。我们说修?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嘛,如果我们学(闻思)的是一点点,一点点的闻慧,努力修止观,甚至什么佛法都不学,成佛的法全部都会悟出来了,如是修所成慧。以其修慧从修成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
2023-06-26
